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3年第6期
日期: 2023-06-2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3年第6期(总第37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3年6月

【高层动向】

1.曾天山:多主体发展职业教育 共建技能型社会

2.教育部举办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

【院校动态】

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协同共育海外本土人才

2.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岗位实习评价


【专家观点】

以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之基(王明姬,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高层动向】

1.曾天山:多主体发展职业教育 共建技能型社会(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国内产业发展,同时也面向经济双循环,面向‘一带一路’,面向民心沟通,面向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培养大国工匠、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日前接受人民网专访,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

在制度层面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26年以来首次大修。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诸多重大改革举措上升为法律条款,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强力支持,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广大职教人增强了底气、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曾天山在去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导读》中提到。

曾天山认为,《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反映了国家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进步,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体现,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职业教育法》是长远性和长期性的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保证了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方向。

“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源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一方面源于职业教育人的努力,还有一方面是依法治教的成果。” 曾天山说,新《职业教育法》的内容更丰富,工作重点更清晰,也更加适合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

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要运用系统思维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在曾天山看来,有了高等教育的加持,就能让职业教育的基础更扎实、体系更完整,解决职业教育“长个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职业教育也能为高等教育开拓发展领域,为学生提供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支持,掌握知识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有无、各取所需,才能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就是要凸显职业教育侧重技术教育的类型特色。”曾天山认为,不能将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截然分开,要融合发展,让知识教育里有技术,技术教育里有知识,达到能想会做、知行合一。“过去职业教育内容主要是技能培训,培养的是技术工人,而现在要求培养手脑并用、精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积极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推动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深入发展,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部署。”曾天山认为,我国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存在不小差距,高技能人才占比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构建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技能素养,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国家战略人才,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服务。

校企社多主体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主体上,曾天山提出,要发挥多主体办学的作用,在政府统筹下各有侧重,调动企业、行业和社会积极性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他认为,企业办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进行产教融合,同时也要发挥行业的牵引作用,规范行业技术教育标准。“政府办学是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在发挥政府办学主导作用的同时,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开放办学,寻求多方支持。让学校感受到企业参与办学的价值,让学校成为企业离不开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办学格局。”

发展职业教育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古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但我们也说‘名师出高徒’。我们希望双师型教师不仅要能说会做,还要善于引导。”曾天山认为,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师,要建设职业教育的“双师型”队伍,重在推进教师技师化(能够懂行上手)、技师教师化(能够因材施教),把两支队伍的特长融合起来,不拘一格,能者为师。

讲好职教故事 破除刻板印象

在谈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时,曾天山提出,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讲好职教故事,破除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他介绍,职业教育在体量上占了高中以上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升学方面也已经打破了天花板,在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上都有发展空间。

“普通高校有‘双一流’,职业教育有‘双高’学校,国家还在扎实推进‘达标工程’,规范化、制度化地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和优质专业,夯实中职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地位。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全面宣传,不仅要介绍优质学校,也要宣传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不仅要宣传大国工匠典型,也要宣传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代表,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让职业教育“走出去” 打造中国新“教育名片”

当前,中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曾天山认为,技术是国际性语言,是大家都需要的,职业教育在出海和国际化上具有天然优势。

“职业教育最具优势的地方就是学校跟着企业走,技能跟着产能走,这既是承接先进技术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动人才本土化的重要举措。做好鲁班工坊等职业教育品牌项目,既是一张抢手的中国教育名片,也是一张亮丽的大国外交名片。”曾天山说。

2. 教育部举办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来源:教育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职教教师队伍的良好氛围,6月2日,教育部举办“铸教师之魂 造良匠之师——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报告会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亲切接见了12名报告团成员,对巡回宣讲活动和报告团成员的先进事迹给予高度肯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主持见面会并在报告会上讲话。

怀进鹏指出,教育部首次举行此次巡回宣讲活动,是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实践。宣讲团成员用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向广大师生展现了新时代职教教师的奋进之貌,增强了广大师生办好职业教育的坚定信心和走好技能报国之路的坚定意志,同时也向行业企业,向社会各界展现了职教教师的风采和职业教育的魅力。聚是一团火,宣讲团要形成职业教育的靓丽风景线;散是满天星,要把巡回宣讲的优秀经验做法带到各地各校,持续推动巡回宣讲活动,动员和号召更多优秀教师参与到职业教育建设中,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坚强师资保障。

怀进鹏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注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发展职业教育要把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的推进经济社会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实现人的全面成长和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要通过推进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撑,形成人人尊重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更好推动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据悉,宣讲团于5月22日至6月2日期间,先后深入10个省份开展巡回宣讲,宣讲活动受到了各大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反响热烈,有力营造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职业教育、关心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员干部500余人参加报告会。

【院校动态】

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协同共育海外本土人才(来源:中国教育报)

江苏省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为确保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出台《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重点实施国际产能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品牌塑造等五个计划。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苏企“走出去”,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海外本土职业技能人才缺乏,成了企业扎根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建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郑和中心”国际交流品牌,推进“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共同培养了解中国文化、熟悉职业技能的“洋学徒”。

5月24日上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产教融合揭牌仪式在中材国际(巴基斯坦)有限公司隆重举行。

搭平台 政校企共建“郑和中心”

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本土化国际人才关键在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和构建新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利用自身办学特色和地缘优势,整合海外华人、华企、华人团体、当地政府部门等各方资源,建立“郑和中心”、海外分校等育人实体。联合依托单位、海外华企,吸收留学生校友成立办学理事会,发布办学理事会章程,明确利益相关方权利与义务,形成有机联系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在缅甸曼德勒建立分校,至今共培训当地员工近300人次,语言预科生近150名,持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发挥平台聚集效应,在海外获得华企、华人团体和中国驻外使领馆的支持,打造学校海外培训品牌。在中国驻巴基斯坦拉合尔总领事馆的推动下,巴基斯坦“郑和中心”项目获得巴基斯坦国家教育部、旁遮普省职业教育训练局及拉合尔市政府的认证和授权,中材国际(巴基斯坦)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华企向“郑和中心”提出开展联合培养本土人才意向。

建机制 输出中国职教“常工方案”

采取“企校双元、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实施“汉语+职业技能”的双证书制度,开展跨文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跨国别顶岗实习,培养留学生的国际职业能力。学校和企业在海外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在制定自主招生规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编排理论实践课程、指导学生学习实践、管理服务学生等方面,双方师资互融,管理互通。学历留学生采用“2+0.5+0.5”学制,企业认可学生在华学习期间的工龄,资助部分学费和生活费,第五、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发放“学徒工”工资,让学生提前就业。留学生培养坚持中国职业教育特色,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注重中国文化和企业文化浸润,使毕业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60%留在华人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中坚力量。2017年以来,学校推荐近百名缅甸、孟加拉国留学生到江苏贝德服装集团、江苏国泰汉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利嘉国际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实习并就业,共派出9名教师赴国外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常工方案”。

定标准 建构“复合型”人才育训体系

学校开展国别和政策研究,合理设置留学生招生专业,在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学历留学生专科入学标准基础上,合理制定录取规则和条件。根据培养目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将汉语及中国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将知华、友华作为素质培养的必要目标,根据国别和专业方向设定不低于中国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构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习实践课等5个课程模块,约120学分。通识课旨在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包括人文素质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围绕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设置相关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专业拓展课由专业提升课程组、交叉拓展课程组、就业创业课程组、学历提升课程组、科技创新课程组等若干个个性化学习模块组成。实习实践课包括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毕业教育等。积极参与UK NARIC专业国际认证,对标欧盟学历学位资历框架,使留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水平可与国际相比拟。

拓思路 创新汉语教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途径

学校注重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汉语课程及文化活动,让留学生理解和承认文化差异,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能够综合运用语言、社交等技能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是要安排有充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从教师的言谈和举止中散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在服务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二是将汉语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贯穿培养始终。按照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设计汉语听说读写课程,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总体感知度,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通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语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让留学生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文化。三是创设体验式教学,寓教于乐。组织留学生走进“新农村”、参观博物馆、考察历史文化古迹、体验民俗技艺,让他们感知、了解真实的中国;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美食、美文、美乐等民俗活动,组织书法、剪纸、茶艺、汉语歌曲、朗诵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更有效提高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他们在学校的归属感。四是营造中文学习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小到留学生公寓的对联窗花,大到校园里的亭台楼榭,中国元素皆能成为留学生教育的隐性素材。民族舞社、太极拳社、龙舟队、汉语角等社团活动发挥着留学生培养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越来越多的“走出去”企业,尝到了中国职业教育带来的“甜头”,校企协同海外育人的“订单”纷沓而至,“洋学徒”成了中国职教品牌的代言人。

2.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岗位实习评价(来源:中国教育报)

岗位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落实《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数字化教学改革引领实习评价改革,以学生实习技术技能的提升为主要评价内容,强调过程性评价,突出职业能力导向的发展性评价,破解岗位实习评价的难题。

2022年,“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学生实习评价改革”立项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本文系阶段性成果。学校以该项目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学生实习评价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优化职业院校岗位实习评价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范例。

标准引领,明确岗位实习能力要求

在改革试点中,学校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面向职业岗位,对照国家专业实习标准,确定实习任务及完成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形成岗位实习标准;在没有国家专业实习标准的试点专业,专业团队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实习要求,开发体现职业能力的岗位实习标准,以保证实习有标准可依。在实施过程中,各试点专业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安全生产等内容,明确实习目标、时间安排、实习条件、实习成果和考核评价等要素,构建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岗位实习标准》等8项试点专业的岗位实习标准,为岗位实习改革评价奠定基础。

立足专业,开发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岗位实习评价需要评价指标体系。这种体系的开发,既要考虑学生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要凸显学生通过实习掌握的技术技能水平,也要注重评价操作的简易化,并通过大数据来反映学生实习的成效与成果。二级学院与紧密型合作企业联合制定实习改革评价工作方案,参照实习标准,梳理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实习评价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一是学生自评模块,主要包括学生岗位实习的基本信息、实习状态、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等。二是实习企业评价模块,包括实习岗位工作任务、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完成任务达到的能力水平,以及在实习单位的个性化成果,如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取得专利、获得企业奖励等。三是学校指导教师评价模块,按照学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规范》文件要求,设计评价指标。所有的指标量化,定性评价,以五级标准实施评价,操作简单易行。

多元评价,构建不同特点评价方式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元评价主体。评价贯穿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重点把握实习任务内容与实习标准相结合、实习过程与能力水平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的五大评价原则,着重对学生岗位胜任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按照学生、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权重,折算出学生实习的总成绩。

此外,学校还实施个性化评价,以学生实习期间的技术技能为基础,结合参加技能大赛获奖、取得技能等级证书、专利等成果,综合评价学生的技能等级水平,实施校本能力证书制度,向优秀学生发放校本专业能力等级证书。

数字赋能,打造岗位实习评价平台

学校秉持数字化教学评价和“数聚价值”的改革理念,构建了基于数据中台的高职智能“实习管理大脑”,通过建立“覆盖全校、统一标准、上下联动”的实习信息资源大数据,实现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伴随式的数据采集。通过完善实习数据标准规范,促进实习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实现对学生实习数据的全局性即时分析、实习数据的精准治理与实习管理数字化,有效地形成了实习评价智能决策、实习评价管理机制创新和校企生多元协同的实习评价管理样态。

建立习讯云平台,对学生实习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能力水平情况进行积分统计,并进行相应的赋分,依据三个评价阶段的评价指标在云平台上打分,系统自动生成学生的实习成绩,实现了岗位实习成绩评分的智能化。实习结束后,云平台自动生成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岗位实习质量报告。

数字化实习评价激发了专业建设活力,推进了产业学院建设。物联网技术学院的产业学院获批2023年国家工信部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与实习评价改革试点企业共建12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智能制造学院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获批2023年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教师结合实习评价改革试点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10余项,多个实习评价改革案例在主流媒体发布。

【专家观点】

以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人才之基(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职业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围绕“赋能”和“提升”,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的系统谋划,是新时代高质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对于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案》是冲锋号:体现了推动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奋斗决心和强大意志

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责,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但从实践层面来看,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仍然存在。职业院校容易“剃头挑子一头热”,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协议层面或劳务用工的“表层”,企业未能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水平和效能的持续提升。在此背景下,《方案》的出台回应了教育呼声和产业需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推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意志。

二、《方案》是指南针:明确了推进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和行动目标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是实现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重大现代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好人才之基的应有之义。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契合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方案》明确了建设主体的量化目标,提出启动遴选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充分发挥试点城市和企业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方案》强调了机制的政策保障,提出“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提升”,最终通过三年融合赋能行动,使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方案》是任务书:指明了加速产教深度融合的改革方向和务实举措

一是“实”字为先,明确重点措施。《方案》从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激励扶持组合举措等5个方面提出了19项改革措施,既明确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也厘清了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二是“准”字为要,聚焦重点行业。《方案》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明确提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行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产业重大需求。

三是“新”字为本,指明教改方向。《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改革方向,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人才紧缺专业等,有效针对产业链、人才链的短板弱项,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体系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同时,《方案》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四是“引”字为重,提升企业意愿。《方案》提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发挥职教集团(联盟)、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

五是“全”字为基,完善激励扶持。各级地方政府是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的主体。《方案》提出,支持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地政策,进一步健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多元化激励体系,包括加大金融政策对产教融合项目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按规定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附加,加大多种土地出让方式加强建设用地供给等激励扶持政策。

四、《方案》是规划图:健全了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和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根本保证。《方案》提出,各地发展改革、教育、人社等部门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健全协调机制,将各项任务分解到位、落实到人、责任到人。

二是营造良好氛围。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氛围,是促进产教融合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方案》提出,组织遴选并编辑出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召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推介有关地方、学校和企业的经验做法,挖掘宣传基层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

三是强化经验推广。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及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经验,能够有效发挥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方案》提出,各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别是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有效措施,要及时总结提炼,符合条件的在全国复制推广。(王明姬,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