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3年第8期
日期: 2023-08-2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3年第8期(总第39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3年8月

【高层动向】

1.陈子季:办好职业教育,必问市场、必问产业、必问应用

2.国内首部“双高计划”中期建设报告正式出版


【院校动态】

1.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实体化 带动校企共生长

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聚力“双高”建设 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校


【专家观点】

“产教”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与推进路径


【高层动向】

1.陈子季:办好职业教育,必问市场、必问产业、必问应用(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产教融合”在职教领域提出已逾20年。经过多年发展,各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在丰富,相关法律制度在完善,政策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在多方推动之下,产教融合逐渐从合而不融、融而不深、“一头热一头冷”等尴尬处境走向合作融通、多方共赢局面。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教融合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进,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新气象。

但是,未来产教融合还存在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攻坚合力。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

记者: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为什么一直强调产教融合?

陈子季: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合作融通,学校和企业联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协同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学校和企业共赢发展。

办好职业教育必问市场、必问产业、必问应用,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模式、突出的类型特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产教融合的理念提出至今,发生了什么变化?


陈子季:2011年,教育部首次在职教领域提出“产教融合”的理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产教融合已经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发展成为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理念,成为推动产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力量。

记者:近年来,产教融合取得了哪些成就?

陈子季: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时隔26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诸多举措,筑牢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公布确定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6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教育部职成司公布了两批次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初步带动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地方层面,各地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地方发展实际,细化产教融合政策,优化产教融合发展生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人才需求侧全链条对接。

例如,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的通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地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向教育部申报了97个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

学校层面,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二级学院、产业学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国已组建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记者:我国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有哪些探索创新?

陈子季: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在思想理念、机制设计、资源调配、内涵实践等方面探索创新,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一是突出政府作用,强化机制保障。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推动形成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政行企校协同破解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机制性障碍,构建产教融合的新样态。

二是突出产教互动,强化双向发力。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理念,聚焦产业发展,汇聚产教资源,发挥企业、学校双主体作用,提高行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匹配度,提升职业院校培养产业所需人才的关键能力,切实促进产教深层次融合、校企高水平合作。

三是突出职普融通,强化协调发展。创造性建立联合体、共同体平台,将产教融合与职普融通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不同教育层次和类型之间的壁垒,构建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发挥普通高校学科、师资、科研、平台等方面优势,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职普融通真正破题。

四是突出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拓展产教融合的内涵,支持职业院校围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课程、师资队伍等建设,构建校企共育人才的新范式,探索科教融汇的新路径,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记者:现阶段,产教融合还存在哪些瓶颈?

陈子季:一是政府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产教融合发展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即从过去比较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渐转变为更加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大力度抓推动、抓落实、抓问效,通过落地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投入,进一步拓展产教融合路径,促进校企开展实质合作、取得实质效果。

二是组织形态不完善。经过多年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深不实、冷热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尚处于自发式、松散型的低水平合作状态,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布局匹配的精准度、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亟须搭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和教育助力企业发展的实质性、紧密型平台,提高校企合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三是利益机制不健全。只有厘清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妥善解决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才能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多方参与、合作共赢。

目前,产教融合的利益机制尚不健全,可操作性政策供给不足,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障碍,部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亟待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充分保障企业参与不难、参与有利,切实提高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记者:下一步,产教融合有哪些重点着力方向?

陈子季: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绩效导向,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攻坚合力,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深化“一体两翼”整体布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部省协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指导和动态管理,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

由链长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一批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丰富校企合作的载体和内容。日前,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已经正式成立,“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已全面铺开。

二是提高产教融合育人实效。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新型办学方案,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抓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基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开发一流教材和核心课程,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学。

合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多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和放大作用。

三是更加注重发挥多方作用。更加注重政府统筹,加大协调、支持和指导力度,积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落实落细相关金融、土地、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更加注重产业支撑,瞄准产业的趋势、规模和前景,优化产教融合的主要内容、协作模式,突出内涵特色、完善培养标准。更加注重企业参与,引导企业树立“投资于人”的理念,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

更加注重学校履责,指导职业学校通过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承接企业员工培训等,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2. 国内首部“双高计划”中期建设报告正式出版(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国内首部系统分析“双高计划”建设成效报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建设报告》(简称《报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今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197家建设单位中有160家建设单位评定为“优秀”,这标志着我国“双高计划”经过3年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新的节点,如何总结过往建设经验,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思考终期评价工作重心,将成为“双高计划”后期推进的重要发力点和关键点。

《报告》以“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为载体,由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刘晓总体设计,协同国内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及一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共同完成。

《报告》全篇30余万字,以全面、精准、深入的数据分析对“双高计划”中期建设成效进行了总结,对十大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典型模式进行逐一分析与提炼。《报告》梳理了“双高计划”带来的建设成效与发展贡献,聚焦标志性成果产出情况,以及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和推动政策制度制定等方面的贡献度。《报告》分析了各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推进“双高计划”的创新经验以及总结“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与专业群建设单位的实践特征和特色经验。《报告》立足中期展望终期,聚焦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层次、深化产教融合、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等内容对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探讨。

《报告》认为,“双高计划”虽然在中期绩效评价中呈现出高完成度的优异成绩,但在强化区域统筹推进、凸显院校办学特色、优化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挑战。后半程的建设重心,应当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在高质量完成十大任务基础上,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教”“三融”,在“一体两翼五重点”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院校动态】

1.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实体化 带动校企共生长(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以“商”为特色的产教融合2.0升级版,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智慧农商”专业群建设路径、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机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立足产业布局专业,探索“智慧农商”专业群建设路径

学校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立足学校实际,坚持“软商硬做、冷链暖心”办学思路,秉承“技术革新三螺旋”合作理念,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围绕智慧农商依据技术革新领域和内容布局专业群。依据技术革新难度分类建设实践平台,依据革新成果迭代教学内容,探索产业链技术革新引领产教协同的“智慧农商”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路径,服务二次产业同向同行,发挥专业群的示范作用。以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两个省级专业群为依托,把握“产业”逻辑,以群建院,从行业企业的行为动机出发去思考产业学院的职能和建设思路,建设中国特色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成数字营销产业学院等12个产业学院,未来在AI+RPA数字员工方面更好地做好智慧农商,形成商科职业教育促进地方发展的新格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行业建设院系,探索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机制

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专业群与产业群契合度较高、产教融合基础较好的学院,建设一批未来、卓越、示范特色产业学院。2023年,学校与鲁商集团整合终端消费场景资源、物理空间资源、产业技术资源等,融合集团各相关产业板块,加强内部产业协同,强化产学研,加强项目落地,发扬集团企业文化,共建预制菜未来技术产业学院,探索“预制菜+”模式,做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引领消费“四篇文章”,为集团预制菜产业“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贡献力量,为鲁商集团全面打造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商业服务领军企业注入强大活力,引领山东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打造共享共赢共同体,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鲁商集团产业的能力,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立足科教引领创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设置学生科研助理岗和科研助理经费,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环节,吸纳优秀学生深入参与学校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X证书的技术技能要求,学生取证人数达288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9.85%,覆盖31个类别技能等级证书。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于80%,指导学生双创孵化项目100项,创业率达5%,创新创业产业学院学生创业率超20%。

校企研携手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研多主体的全过程培养培训体系,实现专业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95%以上,引育博士100人、国家级名师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2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2个,柔性引进院士1人、“泰山学者”工程系列高层次人才10人。2022年,校企研共建高技术现代商业服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年,学校推荐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形成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推动校企研合作内涵建设与纵深发展。

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聚力“双高”建设 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校(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职业教育“由大向强”迈进,发展重点转为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国家启动“双高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自此开启了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标志的高水平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坚持“高契合、高协同、高质量”建设路径,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适应性强的“高峰+高原+特色”“232”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格局,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根基,助力学校“双高建设”。

坚持“高契合”

跟随产业办专业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与发展上,坚持契合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因此,学校紧跟江苏省十大支柱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徐州市“6+4”先进制造业、“6+3”现代服务业,着重对接“343”创新产业集群,聚焦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材料、数字经济、医药健康四大优势特色行业产业,以省品牌专业高分子材料、省骨干专业药品生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专业为核心,以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导向,将原来的11个专业群重构为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的“高峰+高原+特色”“232”专业群。

所谓“232”专业群,即2个国内高水平专业群(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药品生产技术)、3个省内优质专业群(物联网应用、物流管理、工业机器人)、2个特色鲜明的专业群(新能源汽车、建筑工程技术)。通过专业群重构,实现了以龙头专业“一个点”对接产业链“一条线”激活专业群“一个面”的共同发展目标,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在2022年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中期绩效评价为“优”,2021年有4个专业群入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

坚持“高协同”

集聚资源建专业

建设专业群,特色是法宝,成链是方向,集群是优势;要发挥好集群“1+1>2”的优势,就要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注重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群内多专业协同、多资源协同,形成命运共同体,合力为产业发展服务。

学校通过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共建理事会机制,成立7家产业学院和共建“一园三院一中心”等措施来保障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以服务区域支柱核心产业链或产业链岗位群为目标,协同专业成群,共同服务产业。校企协同师资团队共同构建了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智能制造等省级混编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在2020年和2022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全国金奖2项。并且通过协同育人,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22名、高级技师100余名,指导学生获得技能大赛国赛奖4项。

协同资源共建课程教材,有14部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021年获得国家教材建设奖二等奖2项,2022年3门在线课程入选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学校协同创新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中荣获二等奖2项。

坚持“高质量”

动态评估调专业

科学、规范、公开、公正的评价体系实现了“人”与“制度”的完美结合,为“双高”建设强师筑基。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设计了以高水平成果为导向的专业群评价模型,选择易获取、易评价的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竞赛获奖,反映“三教”改革成效的教材、课程及教学能力竞赛获奖等10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重点考查基于专业群的教育综合改革成效,对专业群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根据评价模型实行专业群建设质量年度报告制度、3年周期的评价制度、3年期的建设方案制度,构建了一套“目标标准、组织实施、诊断改进”螺旋建设与运行专业群目标管理流程,从而引导各专业群各展所长、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

在一套完善、高效的评价模型助力下,学校专业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有10个专业排名进入全国前10%,占总专业数的25%,排名全国前20%的专业达21个,占比达55%。

多年来,学校积极示范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分别与徐州工程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常州大学、淮阴工学院、新沂中专等学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助力现代职教体系人才培养。

学校历届毕业生受到了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呈现出学生家长满意度高、行业企业口碑好、业内影响竞争力强的良好办学环境。

【专家观点】

“产教”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与推进路径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一、“产业”与“教育”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内涵

对于高职产业学院的内涵和性质国内尚未有清晰、明确而一致的界定。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产业学院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相关政策文本的解读。比较典型的有:产业学院实际上就是“企业大学”,即大企业集团通过建立自己的高职学院,来满足研发、培训、人力资源扩充等业务需求;或者是一种“校企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互动双赢的校企联合体”,“一种合并融合型的产学合作发展模式”;或者是“面向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模式”。不同的内涵界定出于不同的视角,但均脱离不了几个关键的要素:产业、多元主体与多元功能。

从服务面向上看,产业学院主要服务于区域重点产业、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从组建模式上看,现有的大多数产业学院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园区等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其合作的性质最终应走向彼此间的深度嵌入与融合,而非简单的联盟或合作;从功能上看,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符合需求的人力资源供给,通过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从性质上看,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组织形态,既是办学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创新,也是一种教育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其产生与发展的逻辑来看,产业学院是基于产业逻辑、教育逻辑和专业逻辑相结合的产物。

由此,我们可将产业学院的基本内涵界定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中,以区域内的某一特色或优势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政府、院校、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资源,集人才培养与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组织形态。它具有明显的区域根植性、创新导向性、资源共享性及产业嵌入性等特征,完美诠释了“产”与“教”的融合。产业学院的“产业”属性或者说经济属性决定了其在教学组织形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具有“产业”的特质,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与逻辑,为产业的发展服务;产业学院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本质是“大学”,它的根本职能是育人,要遵循教育规律,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产业”与“教育”双重逻辑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路径

“产业”与“教育”双重逻辑下推动产业学院的发展,其宗旨是借助产业学院这一载体实现“产业”与“教育”的互融与共赢,为此,未来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应着重于四个方面。

(一)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以服务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为纽带,实现产业链(群)、专业链(群)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遵从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产业的逻辑与创新逻辑,系统考虑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按照发展方向与服务定位的具体需求,紧密围绕所服务的产业链、创新链,对学科和专业进行优化整合,通过不同学科专业的高度集成复合,打造特色专业群,通过关联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碰撞和衍生,实现分工具体化和明细化,并相应地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学组织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精准、有效地满足产业集聚与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推进产业学院融入区域创新系统

政府作为主要促进者,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干预,促进地方各要素的协同,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式发展。我国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大多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和规划下建立,以实现创新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集聚,并逐步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地方政府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出台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通过整体规划构建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产业学院成为促进新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平台,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技部门引导地方集群发展,引进研发机构,统筹行业协会、研究型大学或科研院所、产业学院等各类创新资源,推进广泛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集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集群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企业间、企业与产业学院、政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知识技术的产生、传播外溢和转移,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三)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学院功能与特色

区域产业集群扎根于本地社会经济环境中,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产业集群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基于创新的高端集群和基于低成本的低端集群,前者称为创新集群。创新集群又分为主要依靠内力的高技术创新集群和内外力相结合的高技术生产集群,以软件开发、生产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和以硬件产品的制程研发、加工装配为主的高技术装配业集群。还有以出口为主的集群和偏内销的集群,有大企业主导的集群和中小企业集群。不同类型的集群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集群对于人力资源和技术服务模式的需求各有不同,在产业集群中建立产业学院,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要找准产业学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大战略实施的切入点,明确服务的区域产业、产业集群以及相应的产业链、创新链,充分考虑所服务的产业集群所处的特定区域与特定性质、所处的发展阶段,确立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模式与服务特色。我国目前产业发展正致力于打造高端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同时推动低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高端的创新型集群。产业学院在服务定位上应具有前瞻性,增强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提升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深度融入到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之中。技术创新并不只局限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玩具、木工家具等传统产业,都能运用先进技术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找准功能定位,产业学院将在推动我国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

(四)基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学院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一是借助产业学院中校企紧密合作的组织制度优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院校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融合。二是引进区域龙头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聚焦特定专业群建设,创新专业建设体制机制,依据产业所需,真正做到校企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师资力量,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与产教融合的相互支持、协同发展。三是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规制的运行机制,深度融合到区域创新体系中,逐步实现从政府引导、投资建设转变为企业家市场化运营,有效盘活和利用学院资源,取得有效的收益,实现育人与技术研发、创新功能的相互补充,激发学院发展活力,从而实现产业学院的创新发展。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