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3年第10期
日期: 2023-10-24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3年第10期(总第41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3年10月

【高层动向】

1.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召开

2.以优秀教学成果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扬南


【院校动态】

1.淄博职业学院:四项举措培养有实际贡献的人

2.常州工业职院:与政企携手共建产业学院


【专家观点】

郑亚莉:人尽其才人人出彩


【高层动向】

1.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召开(来源:教育部)

9月27日,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课程、能力标准、工作指南,并就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构建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研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彭金辉,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吴岩出席会议,翁铁慧主持会议。

怀进鹏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加强工程教育、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有关各方突出重点、同题共答,扎实做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组织机制创新,持续加强全链条全要素标准体系建设,广泛汇聚教育、产业、政策多方资源,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意义,全力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各项任务。

怀进鹏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指导校企做好学生入企转段培养工作。首批工程硕博士已进入企业实践培养阶段,要在管理层面做到学校管理部门与企业合作机制不断线,在教师层面做到校企双导师联系不断线,在导学关系层面做到师生联系不断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怀进鹏强调,要强化责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一是不断完善招生工作标准,提升生源质量,发现人才选好人才。二是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能力,规范校企导师选拔、聘任和退出机制。三是不断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筑牢培养根基,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四是不断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强化引导激励,结合能力贡献和质量更好完善工程硕博士的评价标准。五是不断强化联合体建设,凝聚多方力量,完善企业出题、校企共答、产业阅卷的产学研一体机制。六是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营造工程硕博士培养良好生态,更好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脱节问题。

当天,怀进鹏还出席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并致辞。怀进鹏表示,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教育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教育服务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主动应对产业和科技变革,倡导新技术、新实践和新应用,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他对工程教育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走开放合作之路。二是推动科学、工程与文化相融合,深化工程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构建高质量工程师培养和认证体系。三是不断强化学习能力,以完善政策支撑和公共服务为保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石油、北京市教委、重庆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有关司局,部分省市党委组织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有关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协会组织负责人参加会议。

2.以优秀教学成果助力职教高质量发展——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扬南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出的获奖成果,是过去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正确认识其基本情况和内在规律,对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学成果政策激励作用,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扬南,就本届教学成果奖的基本情况、主题内容、特征导向等方面谈谈相关情况。

记者:随着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其已被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角逐也愈加激烈,在此氛围下,本届获奖成果的基本情况如何?

王扬南:本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严格遵循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提出的“四个坚持”,体现了“引导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向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倾斜”,从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军队系统推荐的1416项成果中,共评选出获奖成果572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500项。

从获奖成果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保持领先,获奖成果占获奖总数的62.96%;中部地区获奖比例有所提升,比往届上升了约3.4个百分点,为19.16%。31个省(区、市)中,获得一等奖及以上成果最多的四个省(区、市)依次是浙江、江苏、北京、广东,获奖总数最多的四个省(区、市)依次是江苏、山东、浙江、广东。

从获奖成果申报主体看,申报主体组合更为多元,约80%的成果为多主体合作完成,其中行业企业参与的占64%,体现了职业教育参与主体更加丰富,产教融合不断走向深入。获奖院校中“双高计划”院校表现突出,获奖率达到70.05%,表明近年来持续推进的示范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这些院校的教学改革,其在教学领域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同时,68.85%的成果第一完成人非校级领导,突出体现了向一线教师倾斜。

从获奖成果专业分布看,以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参考,除面向所有专业和其他两类获奖项目外,本届共有368项获奖成果分布于18个专业大类中,专业大类成果占比依次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农林牧渔、财经商贸和文化艺术等大类,总体上,获奖成果专业大类分布与“聚焦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要求基本一致,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以及专业建设紧扣产业发展、与国家重点产业布局契合。

记者:分析历届教学成果奖中获奖成果的研究主题有利于明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力方向,探明研究态势的差异以及前沿热点,已成为业界内外关注的焦点,那么,本届获奖成果主题内容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呢?

王扬南:本届获奖成果是过去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的集体画像,充分体现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抓住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机制。获奖成果都强调了正确的人才培养导向和立德树人要求,其中专门聚焦在思政研究、课程思政、德技并修等立德树人领域的教学成果49项,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教学方向。

二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打通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渠道,服务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服务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方面,多地多种形式的中高职一体化贯通、专本贯通、专本硕贯通等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另一方面,促进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转化衔接、开放互认,提供灵活多样的个体成长路径。

三是深度融入区域,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适应需求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获奖成果聚焦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其中新兴产业中的23个重点方向整体覆盖率达60.87%,尤其是锚定“一老一小”紧缺领域,积极开展相关探索,共有6项成果获奖,体现了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优化专业布局的发展特征。

四是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不断健全。获奖成果主题为产教融合的有43项,聚焦中国特色学徒制、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体制机制建设,体现了近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努力完善利益机制、不断深化实体化运作、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方向。

五是面向人人,服务民生。其中,聚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获奖成果有44项,有8项残障人员职业教育探索改革成果获奖,职业教育助力文化传承相关获奖成果共19项,主题为就业创业的获奖成果达20项,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是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类成果达39项,专业建设类成果达75项,主题为“课程”或“课”的获奖成果63项,有关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获奖成果有23项,教师培养培训类获奖成果有24项,充分体现了近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标准、课程、教材、教师、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七是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以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应用为主题的获奖成果达68项,相较往届呈现爆发式增长。职业院校探索智慧云平台的开发,服务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广泛运用混合式教学,探索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专业实训教学,充分展现了近年来职业院校智慧环境不断完善,提高了课堂吸引力。

八是开辟发展新赛道,职教“出海”成绩突出。本届获奖成果主题内容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有21项,展现了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主要集中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创新上,呈现出“出海”主体多元、领域多元、模式多样等特征,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的输出与优质资源的共享,在互利共赢中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记者: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和表彰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聚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因此,结合本届获奖成果的主题特征,广大职业院校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启示呢?

王扬南:成果奖评审是对过去几年职教改革探索的一次阶段性实验,获奖成果生动诠释了我国职教改革坚持方向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

首先,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国家战略。成果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无论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综合改革,还是专门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德技并修,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都贯穿始终。

其次,创造典型经验,服务职教决策。成果联系我国实际,抓住重点问题,从区域、院校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有效模式和机制,并提炼出标识性强的核心概念,成为鲜明的改革发展政策主张,如“贯通培养”“鲁班工坊”等,为职业教育继续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再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成果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把握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回应当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关键、紧迫、重点、难点问题,如探索解决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专业(群)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等重点领域的实际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探寻职教规律,推动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在对职教规律的准确把握基础上,形成成熟的制度、定型的标准体系。成果不断探索职教发展的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院校动态】

1. 淄博职业学院:四项举措培养有实际贡献的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 )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大责任,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制造业强国梦的人才“蓄水池”。近年来,淄博职业学院认真思考和研究怎么培养有实际贡献的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精准发力,近5年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奖260项,累计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0余万名,毕业生在行业领军企业就业率等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做实责任感培养。心中有多少责任,决定了人生有多大作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淄博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全盘考虑,扎实推进对青年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一是强化思政课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用活历史、反映现实,让学生铭记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历史,把个人理想建立在对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勇敢肩负起国家使命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培养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引导其逐渐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二是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将每个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所解决的一个个现实生活麻烦、生产难题,以数据、案例和典型人物等形式呈现于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职业观念、发展视野,引导其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感。三是发挥感恩文化育人功能。引用中华民族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结合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实例,教育触及学生的灵魂,鼓励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感谢教师、帮助同学做起,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引导其逐渐树立对个人、家庭和集体的责任感。

做精技能传授。技能强国,以技能见实效。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职责。淄博职业学院按照区域需求、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是引领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练习技能。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技能操作类课程占比,引入企业生产规范,改革考核模式,带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勤练、苦练技能。二是引领学生在大赛中精进技能。推进“课赛融通”,实施以赛促学,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要求、参赛任务、评价标准纳入日常教学,同时加强训练、积极备赛,激励学生在大赛中培养坚韧毅力、精进专业技能。三是引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历练技能。强化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和过程管理,以真实企业项目和生产任务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标准意识、目标意识,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践技能、提高技能。

做强精神锤炼。青年人被精神所感召,便能使青春焕发无穷的光彩。淄博职业学院注重学生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一是在校园生活中锤炼劳动精神。开设劳动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实际劳动环节和任务,同时鼓励学生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二是在学习学业上锤炼奋斗精神。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教育,继承、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奋斗幸福的人生观、奋斗光荣的价值观。宣扬优秀大学生奋斗事迹,营造蓬勃向上、勇于担当、奋发图强的学习氛围。三是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奉献精神。支持学生以社会急需为切入点,建设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展现担当,培育其社会公德和奉献意识。四是在实训实习中锤炼工匠精神。依托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做好就业引导。大学生就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淄博职业学院持续加强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主动到国家主战场建功立业。一是引导学生技能就业。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优势,将通用技能、核心技能、创新技能的训练项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结合相关课程,确保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鼓励学生以一技之长实现就业。二是教导学生苦干实干。加强毕业教育,通过数据、案例、先进人物事迹的展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扎根立足,协助他们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干实干好、干出价值。三是指导学生立业创业。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创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创业个性化需求。同时,开设“技能创业”系列课程,强化技能创业导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专业技能赚取人生“第一桶金”,以所学所长立业创业。

2.常州工业职院:与政企携手共建产业学院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由政校企三方联合共建的理想汽车产业学院、理想汽车现场工程师学院和理想汽车全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工业职院)集中揭牌。这是该校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

“我校将以‘互利共赢、合作共赢’为原则,充分利用产业学院平台,不断推动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落地生根,通过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资源,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推动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和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典范。”常州工业职院党委书记席海涛表示。

近年来,常州工业职院面对产业发展新需求,牢牢把握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主线,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对接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部署产业学院建设、现场工程师培养等工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走深走实,让职业教育积极融入常州社会经济建设。目前,学校在智能制造、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输送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建立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常州科教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资源、强化学生实习培训、打造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和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典范等模式,我校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应用型人才基础。”常州工业职院校长杨劲松说。

在常州市政协副主席、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祝正庆看来,政校企聚力深度开展产教融合、特色校企合作,能够积极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重点产业行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理想汽车是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自2022年起,理想汽车与常州工业职院展开合作,双方重点关注售后服务和智能制造等方向,共同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人才。

此次共建的理想汽车产业学院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实力。

【专家观点】

郑亚莉:人尽其才人人出彩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郑亚莉,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长)


2023年,全国高校招生913万人,其中本科生招生430万人,高职占据了半壁江山。“高考失利读大专”,曾让许多高考学子“意难平”。然而,近年来,这种传统观念正在悄然改变。尤其是今年,更多高分考生主动选择了报考高职,其中不乏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但最终选择高职专科就读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教育导向和一系列政策文件。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十分关心技能人才的培养。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勉励师生们,“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我支持你们!”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让广大考生和家长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通过提质培优、产教深度融合,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盼头、有奔头的就业前景,构成了职业教育最核心的吸引力。对很多学生来说,选择高职并非一时兴起的冲动之举,而是对毕业后就业期盼的充分考量。高分考生更青睐高职院校的王牌专业,大多选择报考民政服务与管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心理咨询、护理、大数据与会计、视觉传达设计、传播与策划等专业。为了稳定就业率,高职院校按照党中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积极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依托产业升级的契机,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的技能人才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本地就业率以及到规模以上企业就业率持续处于高位。

以就业为导向、应用性强,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目标,在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也为构建中国职教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教育要提升自身吸引力,还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培养出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人才和大国工匠。如此正向循环后,便会有更多优秀生源选择职业教育的路径,“高分读高职”的情况便不再是“另类”,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人出彩。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