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4年第3期
日期: 2024-03-2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4年第3期(总第46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4年3月

【高层动向】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2.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


【院校动态】

1.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践行“三全育人“ 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2.扬州工业职院:激活数字赋能职业教育新动能

【专家观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当何为


【高层动向】

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3月1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保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出席大会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代表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江苏省副省长赵岩,安徽省副省长任清华,山东省副省长陈平,河南省副省长宋争辉,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高凤林,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李康,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出席大会。

朱永新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成立以来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的重要贡献。他强调,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对于学会承前启后、守正创新,开拓奋进、务实奉献,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学会发挥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奋进实干,强化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注重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改革,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怀进鹏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取得的成绩。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研究好、推进好、落实好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彰显职业教育的新担当,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展现职业教育的新作为,在数字化赋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空间。希望学会面向行业产业和职教战线两大主体,发挥桥梁纽带和智库作用,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共同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保俊指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成立以来,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库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坚定正确办会方向,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杜玉波指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社会组织,是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学会进一步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努力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鲁昕在报告中从十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学会五年来的工作。她表示,学会将充分发挥部党组决策智囊团、部署落地团和社会力量组织团的智库作用,提高政治站位,发挥智库作用,助力产业创新,做好“新基建”,培养工匠人才,营造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环境。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678位理事和监事会5位监事。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会议选举产生228位常务理事。鲁昕当选为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大会审议并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章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费标准》,审议通过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监事工作报告。

会议期间,吴岩作工作报告。天津市委教育工委、福建晋江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青岛电子学校等6家单位作交流发言。此外,学会还与合作单位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中国劳动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等学(协)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学(协)会相关负责同志,会员代表800余人参加会议。

2. 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3月28日,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两周年之际,教育部在京举行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并启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等一系列活动,在国家平台深度应用、公共服务提质升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推动中国数字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的两年,也是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两年。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成为广大教育人的自觉行动。

我们深感自豪,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广泛汇聚海量资源,优质课程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持续推进大规应用,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显著提升;不断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扩大合作交流,中国数字教育对世界的贡献力显著提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过去3年间中国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

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的数字教育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打出了自己的“金招牌”,中国数字教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两年很短,站在未来回看,我们所跨出的或是一小步,但又是指向未来的“关键一步”。它所安放的是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和路标。当走在前沿的国家都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教育向何处去?”中国以先行者、探索者的姿态,主动谋划,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启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幕。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标志着教育数字化发展进入更有组织、更加主动、更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回望奋斗征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坚持系统观念的发展道路。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推进教育数字化必须用系统观念审视统筹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深刻把握其内在规律。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谋划,作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坚持前瞻性思考。谋划数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着眼未来看现在,以大格局大视野谋发展、开新局,作出前瞻性预判。面对数字化潮流,也只有找准自身优势,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教育发展战术,更是重塑教育发展形态、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释放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

坚持全局性谋划。我们以全局观建强平台架构,构建资源布局,迅速形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三横”资源,持续丰富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三纵”资源。横纵互相交织,汇聚海量教育资源,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放大服务倍增效能。我们围绕平台工具、数据资源、环境设备、数字素养、网络安全等方面,研制出台10个管理规范和8项行业标准,不断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有效引领了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展。

坚持战略性布局。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建强数字教育平台的“国家队”,在全面整合十年慕课与在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短短两年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线上用户,汇聚世界最大规模数字资源,提供世界最大规模教育服务。

坚持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不是某些地区局部的数字化,而是在“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总要求下,纵深推进、分批启动,从点到面,推动试点转示范,最终建立上下贯通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如何选点,如何扩面,如何强优势补弱势?每一步都建立在整体推进的大逻辑之下。

正是以系统谋划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保驾护航,立足基本国情、提升战略认知、强化顶层设计,稳扎稳打、整体推进,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跑出了领先世界的“加速度”。

——这是一条坚持汇聚集成的发展道路。

各级各类教育体量大、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这是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现实。优质教育资源宛若一颗颗光耀夺目的珍珠,散落在各处,打造出了一个个耀眼的教育高地。但与人民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期待、与教育助力每个人人生出彩的使命相比,珍珠散落各自闪亮的样态,终究不是理想的模样。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把优质教育资源汇聚集成、普惠共享作为基本路径,建成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引领世界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建设。

汇聚中小学资源8.8万条,汇聚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超1万门,汇聚高等教育优质慕课2.7万门……以国家力量统筹集纳,优质资源不断地流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这个大规模的“蓄水池”。一方面,聚焦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改革创新多重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推进资源增量提质。另一方面,坚持“联结为先”,推进应联尽联,横向上,接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和“中国数字科技馆”等;纵向上,先后接入18个省级平台,形成了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横”,涵盖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三纵”的资源服务格局。

正是把集成化作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着力点,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连缀成串,并通过一根根网线,让优质教育资源飞天越海、翻山越岭,直抵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让教育数字化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溢出效应持续释放。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为消除数字壁垒、缩小数字鸿沟、推进教育公平,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条坚持应用为王的发展道路。

应用是教育数字化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也是检验数字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只有坚持应用为王,不断满足用户诉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才能为更多师生共享。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把应用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强化典型引路,显著提升应用范围,实现了服务倍增效能持续放大。

在使用人数上,截至2023年底,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访客量达25亿人次,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充分显现。在应用场景上,平台不仅推动教育教学场景创新,而且在“双减”落地、校家社协同育人、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拓展创新新生注册、精准资助、智慧思政、校园安全等应用场景,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推动学生、教师、家长精准减负和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上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在推动教育治理高效化、精准化方面释放了巨大潜能。

正是因为坚持“用得好是真本事、离不开是硬道理”,把广大师生的应用需求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了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效益和效果,平台使用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

——这是一条坚持迭代升级的发展道路。

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平台的迭代升级就没有止境。只有不断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潮流,持续完善平台运行机制、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平台应用模式,转型升级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把师生和社会的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不断拓展功能、完善定位。

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理念,到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理念,经过两年多实践,我们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理念更加明晰。

上线统一搜索引擎,提供点赞、收藏、转发功能,完成适老化和无障碍访问改造等,丰富各类平台专题板块,完善在线组卷、线下练习、直播教学等功能,平台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越来越好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平台越来越智能化,为推动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正是因为瞄准智能化发展方向,坚持迭代升级,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战略展现出更加强健的生机活力。

——这是一条坚持合作开放的发展道路。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平台,与世界各国分享我们的发展成果,让数字教育跨越国界、服务全球,让所有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的道路才能获得世界认同,赢得长远发展动力。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拓宽视野,坚持合作与交流的原则,打开窗户看世界,与世界共享共建共赢。

技术的发展导致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的教育能力和学习能力差距有拉大趋势,这并非人类之福。以教育数字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是我们的重点所在,而如何确保数字化红利为人类所共享,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数字时代的快车、共享数字教育发展成果,让“世界范围内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教育”的愿景加速成为现实?这既是中国拓展教育数字化战略新空间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为世界教育变革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的体现。

从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上线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与世界各国共享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到积极扩大合作交流、推动沟通交流对话,发布一系列教育数字化的标准规范,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们努力推动数字教育的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共识。

作为有担当的教育大国,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在加强政策对话沟通、推动基础设施联通、推进数字资源共享、加强融合应用交流、开展能力建设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携手打造全球数字教育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未来。

今天,我们处在智能时代的黎明时刻,即将迎来人机协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拥抱未来、迈向未来、共创未来。我们要更加坚定对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信念,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契机,推动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和创新,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全局性、深层次变革,改变学生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改变学校治理、改变教育生态,铿锵有力地回答“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抓住要事,瞄准“扩优提质”,以数字化重塑教育生态为发展方向。我们要以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专项行动为依托,以集成化为关键着力点,以智能化为战略新引擎,以国际化为发展新空间,助力扩优提质。我们要以实施数字教育“扩优提质年”为契机,把数字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得更高,把优质数字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在资源供给、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应用示范上积极行动、大胆探索,让规模化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让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享,惠及更广大师生。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我们要争做时代发展的引领者、时代变革的先行者,把握数字革命历史机遇,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大规模创新性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教育新引擎,以教育数字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教育强国建设。

【院校动态】

1.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践行“三全育人“ 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筹校地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坚持全员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大主体”。学校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校内、校外两个维度,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个层级,统一思想认识,构建长效机制。校领导、管理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和“联系学生、联系家长”的工作方式深入学生群体,参加学生教育活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成长过程、发展需求。与企业、政府部门及街道缔结政产学研社党建联盟,拓展育人场域,集聚校地协同育人资源。构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动机制,发挥家校思政育人合力。

坚持全程育人,贯通“三全育人”“全阶段”。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学生从入校培养到择业就业的全过程育人体系。将新生报到、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设置为学校传统节日,发挥仪式育人功能。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实施启航工程、领航工程和护航工程,深入开展学风建设行动,分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推行“校长与我话成长”“校长早餐会”等,解决学生困惑、助力学生成长成人。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化优质企业的走访对接,搭建毕业生优质就业的广平台,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全方位育人,浸润“三全育人”“全体系”。重点推进铸魂育人工程、实践教育工程、文化育人工程、网络育人工程,提高心理育人质量和管理育人水平,优化服务育人氛围,促进资助育人发展,全面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深入开展。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结对共推课程思政模式,校地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校等思政育人平台,提升铸魂育人效果。以新吴文化校园博览会为载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方文化、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构建具有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地共建志愿者学院,积极推动各项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一体化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学生资助中心”等,立体化、多方面扎实开展育人工作。

2.扬州工业职院:激活数字赋能职业教育新动能

“大赛首次增加了数字孪生软件的考核,参赛者需要在软件中模拟生产线流程,在有限的比赛时间里增加了比赛项目,大大提高了比赛难度。”2023年10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扬州工业职院”)机械设计专业学生许杏宇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曹芷莘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技术赛项中荣获团体一等奖。比赛刚刚结束,就有多家优质企业争相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现在是我们企业进行‘智改数转’的关键期,急需大量数字化人才来支撑企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在扬州工业职院智能制造学院举行的专场招聘会上,来自扬州维扬经济开发区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说。为了吸引人才,企业拿出了足够的诚意。

近年来,扬州工业职院大力推进专业数字化升级、课堂数字化革命,激活数字赋能职业教育的新动能,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持续输出优质人才,深受企业青睐和社会好评,确保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共建新专业,变“跟跑”为“领跑”

深化“智改数转”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产业数智化发展也对职业教育数智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学校从2018年开始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推动数字技术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扬州工业职院教务处负责人说,学校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开发紧贴数字经济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专业、交叉专业。

“我们未来的办学方向主要是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瞄准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扬州工业职院智能制造学院负责人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愿景。智能制造学院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服务区域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扬州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开展“智改数转”为切入点,与世界500强企业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践中心”,共研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实现专利转化16项,横向项目6项。

共建新课程,变“独奏”为“合唱”

“教什么”“怎么教”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扬州工业职院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行业新业态、新形势、新要求,创新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改造,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校智能建造专业群通过成立订单班,吸纳中核华兴、扬建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打造贯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实训课程体系。在现代化建筑科技中心,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VR/AR仿真、全息展示、体感互动、3D模型等场景。

近年来,扬州工业职院与企业通力协作建设多媒体融合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在线课程、新形态立体化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数字化资源,打造良好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以数字化助力内涵建设。学校还积极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扬帆出海贡献“扬工方案”,在印尼鲁班工坊、阿联酋郑和学院(阿布扎比)的建设中,联合当地校企共同打造在线培训课程包,持续培养了一批熟悉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职教文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共建新平台,变“相加”为“相融”

“‘智改数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因此需要一个平台将不同环节和主体连接起来、融合起来。”扬州工业职院校长倪永宏认为,通过搭建产教联盟共同体可以进一步加速政、产、学、研等资源要素的汇聚和流通,充分发挥“智改数转”对制造业发展产生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

前不久,扬州工业职院牵头组建了全国金属板材加工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建筑消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能源化工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平台的支撑作用下,实现学校与地方、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三层融合”,在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企业价值创造中充分发挥了集聚共享效应。

依托现有优质共建平台,该校还大力开展数字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获评江苏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入选江苏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第二批培训机构名单”,获批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培育项目培训资质。这也是该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地培育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的又一重要尝试。

扬州工业职院党委书记陈洪表示:“高质量人才是高质量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贡献更多扬工智慧和扬工力量。”

【专家观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当何为

(作者:夏德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4-03-2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进一步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对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力和强劲推动力。作为肩负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历史使命的职业教育,应全面认识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围绕新型劳动者的培养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围绕新型劳动工具的快速迭代强化师资支撑、激发创新动力,围绕新型劳动对象的数智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主动适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变革。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高人才供给力

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新型劳动者,是能够熟练掌握新型劳动工具和持续创造新型劳动对象的战略人才、应用型人才,其应具备更强的理论素养、职业技能、创新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智能化应用能力。职业院校须锚定新型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强化类型教育特征,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智化转型和系统性变革,切实增强适应性和便捷性,激发吸引力和创造力。

一是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坚持面向产业、聚焦数智,逆向设计、正向实施,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为培养终点,系统梳理发展新质生产力衍生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数智化绿色化课程体系。二是在教学资源配置上,打造好富含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绿色低碳等知识技能要素的专业课程;建设好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应用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好产教融合型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及时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三是在教学方式革新上,要坚持“应用为王”,搭建“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智慧化数字教育平台,不断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大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共享;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深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赋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优化新专业结构布局,提高专业生命力


专业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载体。职业院校须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区域产业发展新方向和职业结构新变化,未雨绸缪、适度超前、因地制宜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在优化专业设置时既要系统考虑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培育设置“新”专业;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目标,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需要,对传统“旧”专业进行全面数智化、绿色化改造。二是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既要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基础、师资水平、实训条件等内部因素,量力而行,科学设置新专业,切不可盲目跟风、为新而新、翻版照抄;又要立足区域产业布局实际,借力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合作机制,汇聚外部资源,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实现同频共振。三是处理好“纵”和“横”的关系。应以《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为行动指南,既要深入剖析职业教育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逻辑关系,科学设置“中—高—本”贯通培养专业,助力调整人才结构,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又要统筹考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打造“人工智能+”“绿色+”交叉融合型专业(群),构建中国特色工程师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助力调整教育结构,满足新质生产力对各类型教育的需求。

加强有组织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力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引擎。职业院校作为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主战场,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一方面,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科技创新。明晰科研定位,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摆在突出位置,把科技创新成果在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的应用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打造创新平台,积极搭建集科研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形成职教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策源地;引导成果转化,着力打破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耦合障碍,构建以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为目标、推动攻关成果靶向输出的新模式,促进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变。另一方面,强化师资支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职业院校实施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因此要精心引进教师,坚持柔性引才、“飞地”引才和全职引才相结合,积极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着力补齐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短板;要潜心培育名师,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搭建发展平台,完善培育机制,着力分类培养业务精湛、业绩突出的教学名师、科研能手、技能大师;要悉心评价教师,加快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完善职称评价标准,改革职称评价方式,科学设置评价周期,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要真心关爱教师,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和组织优势,优化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着力健全要素参与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活力。

深化高水平合作交流,提高产业贡献力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职业院校要加强支撑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重点产业链,与链主企业共同组建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积极参与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引入数智技术,丰富产教融合内容,发挥大数据优势实现对参与主体需求的动态分析,促进产教融合资源供给模式的优化与增效,提高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精准度和人才培养的匹配度。要激发合作动力,以参与主体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资源开发、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同时,还需深刻把握数字时代新特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立足区域优势、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加强海外人才的引进和先进技术的引入,输出职教资源和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国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道虽远,行则将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组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产生深远影响,职业院校须固守类型教育定位,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主动求变,改革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职教贡献。

(作者系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