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3年第2期(总第33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3年2月
【高层动向】
1.教育部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
2.2023年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院校动态】
1.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访企拓岗 瞄准企业用人“靶心”
2.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点】
构建“四链”融合职业教育新生态(刘昕)
【高层动向】
1.教育部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
为抢抓春季开学后促就业工作关键期,加快推动就业工作进展,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2月—4月开展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多措并举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以“抢抓春招关键期 全力攻坚促就业”为主题,通过开展五大行动,挖潜创新开拓更多市场化岗位,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加力加快推进就业工作进程,为确保2023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局势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拓岗位: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在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至二级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带动高校全员深入参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书记、校(院)长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突出学科专业精准对接,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低于本校平均水平的二级院系,每个学科专业点联系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10家。“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深入开展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积极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促对接:抓紧开展“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各地各高校要抓住春季招聘关键期,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创新开展招聘宣讲、职场体验、直播带岗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支持二级院系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鼓励高校通过组团、联盟等方式共享岗位资源。发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广泛开展行业性、区域性、联盟性招聘活动。
优服务:加快“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联通共享。建设部、省、校联通共享的线上招聘服务体系,各地各高校就业网站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要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深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提升人岗匹配的精准度和实效性。行动期间,平台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24小时不断线的网上校园招聘服务,举办“全国中小企业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面向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场”等25场专场招聘活动,高校毕业生可随时登录(网址:https://www.ncss.cn/student/24365)查看企业招聘信息。
强指导:广泛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各地各高校要用好“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等各类就业指导资源,深入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用好高校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工作队伍,密切关注毕业生思想状况和就业进展,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推荐活动,选树赴基层就业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典型,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暖帮扶:精准开展“宏志助航”重点群体帮扶行动。各地各高校要用心用情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要精心组织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用足用好线上线下培训资源,推动培训覆盖更多毕业生,进一步提高困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要开展“宏志助航专场招聘”“百校万岗助就业公益行动”等活动,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对接机会,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
《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把做好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作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加强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抢抓工作关键期,开学后第一时间全面推进相关工作。做好宣传推广,同步启动“就业攻坚宣传季”活动,加大促就业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事迹等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努力帮助一批毕业生尽早落实就业去向。
2.2023年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月9日,202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做优基础教育、做实职业教育、做强高等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全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实现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教育力量。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杰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尹洪斌主持会议。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刁玉华传达宋争辉副省长关于教育工作的批示。
会议强调,过去的一年,是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楼阳生书记、王凯省长等省领导同志关心关注教育,并就教育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深入学校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健全,高等教育起高峰成效初显,职业教育建高地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促优质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蹄疾步稳,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教育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全省教育系统维持安全稳定大局,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河南教育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民生进一步改善。回顾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全省教育系统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持续提升群众受教育机会,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胸怀全局服务大局,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河南教育站在了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会议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教育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一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工作的新部署。切实提升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全面认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作用。二要清醒认识现代化河南建设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个河南教育人,都要有担当意识,心怀“国之大者”“省之要者”。三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全省教育系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教育发展多一些温度、多一些质感。
会议强调,2023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尤为重要、尤为关键、尤为迫切。
一是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着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
二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切实加强素质教育。
三是聚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着力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四是聚焦服务产业升级的工作导向,着力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职业教育结构优化,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聚焦服务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实施的目标定位,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创新提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建,持续推动“三个调整优化”,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六是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扎实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是聚焦人民满意的价值追求,着力推动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持续打好“双减”巩固落实战,加强特殊群体入学工作,做好招生就业及学生资助工作。
八是聚焦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提升教育发展保障能力。强化教育经费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会议要求,全省教育战线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注重工作方法,严守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能,狠抓工作落实,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坚持从政治上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担当作为抓落实。出台政策要实,闭环管理要实。多方联动聚合力。善学兄弟省市之智,善聚社会各界之能。压实责任保稳定。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高度关注热点和社会关切,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院校动态】
1.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访企拓岗 瞄准企业用人“靶心”
一台台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一批批新增订单正在抓紧生产。在中信重工电机车间转子班,来自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的申涛,正熟练操作着大型电机设备。“在学校里基础打得比较好,来这边后,班组长也会带我,基本上干起来没有什么困难。”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22届毕业生申涛说。
近年来,洛阳科技职业学院通过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精准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
为了优化课程供给,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让职业教育成为“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的教育,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成立调研团队,主动“走出去”。
2022年,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精神,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带队走进沿海及一线城市多家龙头企业,精准挖掘了企业用人的需求,为学生培养和就业谋求了更多的机会。苏州富纳艾尔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安吉县天子湖镇政府等纷纷抛出“橄榄枝”,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公司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双方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共同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23年1月,由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各二级学院的院长牵头,带领学校38个专业的285名教学骨干成立调研团队,走进北京、深圳、上海等近10个省份的140余家企业,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深入沟通,详细了解企业需求,寻求合作契机。
在走访的过程中,调研团队发现企业对这种合作方式十分欢迎,能够解决企业用人不精准导致的“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某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2022年公司正好有20个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急需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校企合作可谓恰逢其时。
“走出去”摸清了企业精准的用人需求,“回到家”则精心打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学生的需求、能力、学习成果为导向,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多元化全过程学习成效评价,优化培养学生的“锚”。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反向”设计思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流程图。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细化到毕业要求;按照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再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方法。在有效保障的基础上,通过多元评价,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反馈与改进措施,指导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的调适,形成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整改循环改进、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机制。
深入研究企业用人需求,从用人需求层面出发,推动培、育、聘机制的衔接,优化考试考核机制,学校教学评价和企业招聘的用人标准同步,最终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培训考试结果互认。
目前,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与中信重工、阿里巴巴、美的、格力、海尔、老板电器等128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成了25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60个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学校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培养当地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推动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建成果、共享平台。
同时,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牢牢把握企业需求调查的关键任务,聚焦人才标准、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三个关键问题,深入把握经济发展运行状况和人才需求,有效调控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就业服务等工作,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结合在一起,为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有力保证。
2.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未来教育发展目标,这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何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聚焦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职业教育供给侧面临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滞后、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契合度”较低等问题,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产定向、动态优化”的发展思路,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促进“专业群”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群”无缝对接,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以产业需求确定专业群建设方向。为适应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学院紧紧围绕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电子信息等三大领域产业集群,打造智能制造、电子物联网等十大专业群,重构专业、以群建院,推动形成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群结构。二是构建常态化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产业新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健全专业“设置—调整—退出”动态优化机制。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不断优化专业发展定位,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三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双向赋能。作为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培育建设单位,牵头成立河南省机械设计与装备技术等职教集团,推进智能化制造技术等产业学院建设,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以人才培养高质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培养模式,精准供给人才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生源结构多元,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日益加大,而人才培养仍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人职匹配、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利用大数据技术,首创“人职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和精准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一是“一平台三系统”画像分类。创建“人职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形成800余万条的学生成长大数据仓库和50余万家企业1000余万条职业岗位大数据仓库。该平台包括三大子系统:创建“职业性向测评系统”,学生一入学,对每位学生进行测评并出具《专业与职业性向测评报告》,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创建“成长画像学习导航系统”,进入第二学期,针对学生专业和拟就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具《就业意向和学习导航报告》,指导学生个性化精准学习,为学生推荐适合其成长成才的“专业+X”发展方向;创建“智慧化精准就业系统”,架起“人-职”数据互联互通的桥梁,一生多岗双向精准推送,指导学生精准就业。二是“五阶五育”“专业+X”精准培养。创建现代管理等四个研究中心,统筹指导“专业+管理/营销/创新/创业”分类分阶精准培养。打造了“普育-培育-选育-精育-长育”五阶育人体系,重塑“专业+X”课程体系,打造校企“双师+”师资库,实践形成了“需求导向、专业引领、分类分阶、精准施教”的“专业+X”分类精准培养模式。三是“一轮两翼”人才培养质量诊改。依托学院大数据分析平台及专业课程、云课堂等诊改系统,构建形成了以“人职匹配”为“驱动轮”、科学分类和精准施教2个诊改循环为“两翼”的人才培养质量诊改机制,实时反馈“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企业”六层诊断评价信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供给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精准匹配。
三、深化数字赋能,重塑职教生态
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应用,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契机。职业教育要以数字化思维系统谋划和推动改革发展,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人才多样化成长需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以创建数字校园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数字化赋能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变革,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一是重构智慧化教学空间。打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沉浸式教学及演示;引入智慧黑板、互动大屏等教学设备,打造多种科技元素融合的智慧教室,实现多场景联动,重塑课堂体验;二是激活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和开放共享,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视听教材、场景教材、云教材、数字博物馆等多样化数字资源,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打造一体化服务管理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全面协同、高效运行的 “一网通办”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可视化管理,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与决策评价的科学性、智慧性,提升现代化办学水平,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点】
构建“四链”融合职业教育新生态(刘昕,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重大问题论述,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关于职业教育提到四个关键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笔者认为,职普融通是教育链与人才链的融合,产教融合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科教融汇是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有着不可替代的特征。因此,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新机制或者教育新生态。
首先是教育链与人才链的融合。前提是做好职普融通工作,拓宽成长成才通道,打造生命全周期、最全面、最适合、人人发展、多元成才的教育。普通教育要开设职教课,设计义务教育后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在各学段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资源共享、贯通互认;更要构建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打破职业教育升学“天花板”,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升学渠道,为学生在就业和升学方面提供多元选择机会,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人人成才,多元成才,终身学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其次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等对原有产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要求职业院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密切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关系,通过引企入校、引企驻校、企校一体等方式,与城市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等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发挥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优势,在标准、课程、教材开发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以真实的员工身份,参加真实的实践工作,受到真实的企业文化熏陶,获得真实的实践知识和实践体验,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真正实现与生产“零距离”接触的目标,推动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结构的全方位衔接,实现从松散联结式校企合作向实体嵌入式产教融合转型。这是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根本和要义。
再其次是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快速迭代、互联网全面普及、新兴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动态的市场竞争全面显现,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特别是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不断涌现出工业机器人、无人机、VR、无人驾驶汽车等新产品,电商、个性化定制、数字媒体、数字化设计等新模式,共享经济、AI新零售、云制造、互联网等新业态,不断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要与产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沿产业高端化路线前进,把握产业结构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服务高端等战略竞争优势,紧密依托产业演进的趋势提升自身技术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紧跟科技创新步伐,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工艺、流程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推动科技创新。以往人们很少把科学创新的使命归结到职业教育,实际上,职业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其科研理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可以通过科研创新加速产业升级进程、反哺产业发展。职业院校应该主动融入产业创新体系,尝试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园,并打造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咨询与改造服务等,更要精准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重点和“卡脖子”难题发力,主动融入创新链,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有力支撑。
最后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是其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下的产教融合,必须是“政校行企”多方融合,通过生产与教学、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师傅与教师身份、学徒与学生身份、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等多元素的深度融合,解决企业与学校割裂的桎梏、工作与学习分离的藩篱,实现职业与教育的融合、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学校制度的融合、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企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融合,形成多元、开放、终身学习的办学环境和深厚广博的创新底蕴。
产教融合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造就复合创新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器”。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重新定位、理解和审视产教融合,打通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壁垒,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循环生态链,真正地促进“四链”融合,让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得以体现、巩固和优化,激发释放出更大的蓬勃活力,让学生拥有“人人出彩”的美好未来,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现国家工业化迭代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