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3年第5期
日期: 2023-05-26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3年第5期(总第36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3年5月

【高层动向】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2.职教高质量发展仍存待破难点

【院校动态】

1.融合创新·数据赋能 打造智慧教学新模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专家观点】

教育部回应“专升本”话题:落实“职教高考”迫在眉睫


【高层动向】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4月27日,以“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使命担当”为主题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以下简称中国职教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职教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一级巡视员张泰青,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聂清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执行主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敏等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部分省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科技企业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本届年会。

鲁昕在题为《职业教育强国:培养支撑现代化建设职教人才》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服务强国建设,职业教育要落实好十大任务:一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强化现代化建设职教人才支撑;二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化类型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三是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职教基础;四是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承担科技成果转化职教的历史使命;五是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六是为服务国家“四个面向”,重塑职教社会形象和关键能力;七是为塑造国家经济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功能与作用;八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技双馨皆可成才培养机制;九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培养行行出状元的时代工匠;十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国际交流合作职教平台载体。聚力讲好职教故事,答好“强国建设、职教何为”的时代课题。

陈子季在讲话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社会认可度低、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立足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落实好《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一体两翼”三大战略任务和五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职教力量。

“职教教师队伍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抓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就抓住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翁波在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创新创业、服务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对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根本需求,需要全面提升职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培训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多措并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教师保障。

曾天山针对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点感想:第一,以中国式现代化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根本遵循,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壮大实体经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要把握好中专本、普职、升学与就业的合理比例。第二,以“三融”培养造就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推动职普教育相互补充、产教相互赋能、科教相互转化。第三,充分发挥司、中心、学会的联动机制作用,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提供服务支撑保障。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汤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分别从“纳米科技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南科大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作视频演讲,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据介绍,本届学术年会以进一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主线,设置主论坛以及7个平行论坛,分别聚焦“立德树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科教融汇:新技术新产业新职教”“产教融合:支撑装备制造业升级”“职普融通: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协同创新:系统培养高质量人才”“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精准破局:职业教育解决产业难题”7大主题。

2.职教高质量发展仍存待破难点 (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共同完成的《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在京发布。报告分为高等职业教育篇和中等职业教育篇,向社会展示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报告显示,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如今,我国职业院校瞄准产业一线,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力军”。报告指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带动作用凸显。“双高计划”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位数达739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中位数达161万元。职业院校深入行业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建立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828件,较上年增加43.57%。

“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服务贡献新亮点。”报告显示,职业本科学校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打造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32所职业本科学校开设的136个专业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占比达到92.6%。学校聚焦关键技术,联合企业开展产业技术攻关,2021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均值达610.9万元,彰显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

报告显示,各方积极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的产教融合新发展格局,产教融合载体呈现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产教综合体、产教联盟等多样化形式。截至2021年底,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教集团(联盟),全国遴选立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299个。

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发展,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契机,高职院校改造升级传统专业,以数字技术赋能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全国高职院校线上开设课程近74万门,较上年增加3.7万门。中职学校优化专业布局,做强主体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发展新兴专业。

如今,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不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其中,经费不足仍是困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瓶颈。报告指出,教育经费结构不协调。202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2976.98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44%和高等教育的44.4%。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53013亿元,其中中职2871亿元,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4.08%;高职专科2758亿元,占高等教育的19.7%。

数据显示,中职与普通高中经费投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自2007年以来,中职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增长3.49倍,低于普通高中4.3倍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高职生均拨款水平存在“不增反降”现象。2021年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未达到1.2万元水平的省份占比12.5%;与2020年相比,部分省份生均拨款水平“不增反降”。

此外,报告指出,学生多样化发展也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出了挑战。一是就业导向对中职教育的挑战。中职教育需要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实现服务个体成长和经济社会需要的有机融合。二是高职生源结构多样性对教育教学适应性的挑战。高职扩招使学生群体多元、需求多样,如何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有效教学,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系统化变革。

【院校动态】

1.融合创新·数据赋能 打造智慧教学新模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多次鼓励各行各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校60年来,始终秉承“立足信息产业,培育信息人才,服务信息社会”的办学理念,专注工业互联网,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的“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直面现阶段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创新构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价值引领下的“融合创新、数据赋能”智慧教学新模式,出实招、见实效,为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工业互联网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教育红利。

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

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直面现阶段学校“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理念在教学中落地难、数字资源和教学数据对教学过程融合支撑不足、教师个性化精准施教和学生自主泛在学习难等问题,认真梳理问题清单,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以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为依托,创新构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价值引领下的“融合创新、数据赋能”智慧教学新模式,由此开启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智慧教学探索与实践。

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是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慧教学,推动课堂革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评价上,通过构建数据驱动评价机制,借助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实现督导、同行、企业、学生等多主体、全过程、多维度评价。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对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建议,助力教师精准施教。

首创网上预科,使新生报到前即可明校规、知专业、修学分;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对学习空间进行融合拓展,通过设置闯关进阶式任务和实时预警功能,支撑“课前导学、课中互学、课后助学”的学习过程;借助VR/AR平台,为学生提供能打开、可操作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随时随地全天候智慧泛在学习。

此外,学校为了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对评价体系进行全面重构,借助教务管理系统,对接网络学习平台,教师、企业导师借助课前、课中和课后数据,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维度对学生实施数据驱动的全过程、多主体、多维度学业评价机制。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以学校运行10年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为基础,按照“评价指标因子化、评价因子数据化、评价数据过程化、评价过程自动化”的步骤,基于过程性数据对学生实施客观全面、多元立体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增值评价,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效果提供评价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智慧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学校创新了组织机制,成立智慧校园领导小组下的智慧教学推进工作组,在共同价值引领和统一系统架构下,协同推进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创新了管理机制,制定智慧教学相关教学规范、学生评价标准、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等制度。创新了服务机制,以“服务师生,便捷高效”为宗旨,充分尊重师生个性需要,设立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中心,按需开发智慧教学各项业务模块。创新了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设立“优质课堂”等教学奖励项目,修订职称评审办法。

发现问题就要一个个破解问题,学校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制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三要素,借助智慧校园平台、资源深度应用,构建了基于校本全量大数据的“析(学情系统分析)、教(教师精准施教)、学(学生泛在学习)、评(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智慧教学闭环系统,实现教学与育人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融合、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融合、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融合、师生数据与教学过程融合,破解一个个难题,打造一个个亮点,使各项工作落小落细落到实处。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破解“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理念在教学中落地难的问题。

学校充分发挥“信息”特色,以“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为价值引领,以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为依托,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整体上系统支撑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目标上,突出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三全育人”理念下的个性化精准施教和自主化泛在学习;在教学评价上,以大数据支撑“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价值引领的学生全面发展评价。

——创设优质教学环境,破解数字资源和教学数据对教学过程融合支撑不足的问题。

学校建设智慧教室,打造虚拟仿真中心,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创设“三位一体”的智慧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虚实交互的实操环节和方便易用的在线学习功能。以软件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两个国家教学资源库为引领,通过自建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在线开放课程、电子活页教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

——实施学情系统分析,破解教师个性化精准施教和学生自主泛在学习难的问题。

学校汇聚系统数据和无感采集行为数据,生成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精准画像,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等进行学情系统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提供多样化资源、个性化服务,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上,借助实时汇聚的系统学情分析,教师可随堂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策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备课。在教学实施中,运用三位一体智慧教学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双线融合、虚实结合”的智

坚持效果导向:人才红利是教学改革的喜人成效

一项项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且产生共振叠加的实际效果,使得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迸发澎湃活力。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泛在学习能力显著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招生就业势头两旺,新生报到率超95%,年终就业率超92%;学生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比赛中获国家奖项65项、省级奖项338项;省级以上优秀毕业设计获奖52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46项;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5%,18%的毕业生走上技术管理岗位,涌现出陆冯、王浩、王起家等杰出人才。

“融合创新、数据赋能”智慧教学新模式实施以来,学校牵头研制并发布了国内首个智慧校园地方标准《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规范》;受教育部门委托,研究并参加编制《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文件;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首批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教育部门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等。牵头建设2个国家教学资源库,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获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立项,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进个人1名。承接相关省市级课题5项,出版系列著作4部,发表高质量论文30篇、授权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3项。

“融合创新、数据赋能”智慧教学新模式实施以来,学校为全国职业院校培训教师达52706人次,向168所职业院校分享经验,为28所学校提供咨询服务,有4所学校借鉴了学校的智慧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平台和渠道,向全国80多所同类院校输出教学资源,学员超58万人。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对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选派优秀教师积极推动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实现精准职教支援。近3年来,经第三方评估,毕业生、家长、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满意度超95%。

通过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融合创新、数据赋能”智慧教学新模式的建设成果,可以看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与务实所迸发出来的活力。未来,学校将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继续发扬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积极谋划,使学校教育资源更优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关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方案》及全国和河南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以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将多年来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总结凝练,对教学团队实施分类培养,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创业导师的“四师”引领作用,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和较好成绩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教学团队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良性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立足产业人才需求 确定“一二三四五”建设目标

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河南省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标对表国内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在充分分析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特征的基础上,归纳高职教师能力结构,制定能力标准,确定教学团队中长期建设目标。

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要求,形成了“一个根本、两个强化、三个梯队、四个提升、五个环节”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模型和路径。

其中,“一个根本”即以切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为根本,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两个强化”即着力强化模块化课程设计和团队成员分工协作能力,形成教师团队建设合力;“三个梯队”即倾力打造校、省、国家三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建设梯队,示范引领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全面提升;“四个提升”即全面提升教学团队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技术研发服务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提高服务河南省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能力;“五个环节”即牢固把握“选、育、留、用、评”五个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强化分类培养、过程监督和绩效考核。“一二三四五”建设目标全面覆盖新时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求,形成了清晰明确的建设理念和工作思路。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实施优势互补的分类建设模式

学校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进行创新,着力打造定位清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结构化创新团队。

根据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总目标及任务要求,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方法,在对专兼职教师工作内容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结合教师专业能力画像及个人发展意愿,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划分为教学优秀团队、实践教学优秀团队、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等四支子团队。

一是组建以教学名师为带头人的教学优秀团队,开展模块化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施,尤其融入思政名师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组建以技能大师为带头人的实践教学优秀团队,开展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将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三是组建以优秀双创导师为带头人的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团队,开展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进行典型双创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等;四是组建以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的技术研发团队,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并将研发成果转换成教学资源。

学校充分发挥各类团队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形成“老带新”“校联企”的梯队式融合发展态势,将各子团队优势进行巩固发扬,发掘新的特色亮点,共同提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质量。

为更好地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首先,进行知识重构,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教学工作涉及的知识技能资源为主要管理对象,按照“知识积累—创造—应用—形成知识平台—再积累—再创造—再应用—形成新的知识平台”这一循环过程,将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原理知识和技能知识等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系统,各类团队中以教学团队为核心,其他团队共同为教学实施收集和提供教学案例,促进教学团队内部的知识积累、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提高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基础共用、模块共享、拓展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成员共同研究制定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和项目,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和课程结构再造,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革命。

其次,进行师资重组,创新合作教学模式。学校自2018年起,分专业分课程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全面推行“学做融合、双元结构”合作教学模式,开展模块化分工教学。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双元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侧重完成工作任务的理论基础准备、讲解和引导,兼职教师侧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操作示范、训练和指导。“双师”共育,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代表曾多次在河南省“双元结构教师小组”主题论坛作专题发言,分享建设经验。

基于OBE理念 打造创新团队分类发展平台

学校将OBE教育理念创新应用于教师团队建设,根据各团队成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分工的不同,合理预设团队建设拟完成的成果目标,明确标志性成果,坚持目标导向,进行团队建设预期目标分解,形成并细化对应的分年度建设任务和考核标准,使各团队建设目标清晰明确,建设任务可达可测。

为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四师”的引领作用,学校为各类教学创新团队发展配套教学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客工作坊、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发展平台,从经费、场地、项目及相关资源配置上给予大力支持,发挥各类拔尖人才的引领作用,带动团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发挥教学名师引领作用。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能力提升等相关活动,着力解决制约专业领域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形成高水平教学成果,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建立名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合作互动、梯队培养机制,带领中青年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发挥技能大师引领作用。依托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技能竞赛指导和企业实践锻炼中加快青年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和常态培养机制,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

发挥创新创业优秀导师引领作用。依托教师创客工作坊,组建跨专业的师生创新创业团队,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手段方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打造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通专业知识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推动专创融合协同发展。

发挥学术技术大师引领作用。依托各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技术研发与服务等项目,提高团队的技术技能积累度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为使教师发展路径更畅通,在教师考核评价中,充分发挥以人为本、以师为重的管理理念,实施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团队和个人、定性和定量绩效评价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将在职称评审中,创新实施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创新创业型等三大类型,其中,教学优秀团队和实践教学优秀团队主要按照教学为主型申报相应职称,技术研发型创新团队主要按照教学科研型申报相应职称,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团队主要按照创新创业型申报相应职称。分类考核和职称分型考评,不仅为教师个人发展和晋升畅通了路径,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更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

合力共建 教学团队建设结硕果

学校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开展以来,构建了校、省、国家三级分层建设体系,分类培育教学优秀团队、实践教学优秀团队、技术研发团队和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团队等四支子团队,多措并举,合力共建,在教学领域、创新创业领域和技术创新领域硕果累累。近三年来,教学优秀团队获批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5个,获教学能力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教材建设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实践教学优秀团队获评国家技能大师1人、省级技能大师6人,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级奖项150余项,获批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团队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6项,获省赛金奖20项、银奖22项、铜奖15项,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1项,省赛特等奖2项、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2项;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为企业开展深度技术服务百余项,积极为企业及职工开展定向培训服务项目,培训社会人员上万人。

各类团队取得的良好建设成效直接助推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上了新台阶。学校获批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培育了一批专业领军人才,布局形成适应河南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群)结构和分层次人才培养协作共同体,为深化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持。学校教学团队典型经验做法还入选了教育部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并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获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专家观点】

教育部回应“专升本”话题:落实“职教高考”迫在眉睫(来源:中国青年报)

“专升本学生在进入本科之后的学习,我觉得环境不甚理想。”5月19日,在合肥举行的“高水平学校与专业群建设研讨会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就“专升本”话题进行了阐述。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本科院校停止招收专升本学生,引发了关于“专升本”话题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专升本的学生升不到好的学校,无论学生本身多好也很难升到好的本科学校。”林宇说,“专升本学生从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这种变轨的学习没有得到帮助,学生为此付出的代价或者成本完全由学生个人来承担,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解决的大问题。”

“但目前看来,专升本学生在本科院校的培养并不完全成功,这是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林宇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学校结构还不完善。就全国而言,高职生升本科院校的比例大概在25%左右。目前,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只有32所,对专升本学生接纳有限,更多的专升本学生升到普通本科高校。

“目前全国有32所职业本科学校,总体来讲还不能起到引领作用。”林宇说,“但是,我相信这个情况会更快得到改善。”


随着“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的实施和落地,学校结构会很快得到改善。“将会有一批优质的、有实力、有条件的高职学校成为职业本科院校,这可以进一步做优职业本科教育。”林宇说。

在林宇看来,中职生升到高职学校后,有些高职学校对他们单独编班、单独制订培养方案,“这是比较好的方式”。

“但是,高职生升到本科院校以后,培养内涵没有多少关联。”林宇说,专升本的考试体系、升到本科院校后的评价体系也不健全。在本科院校的学习,与之前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关联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建立‘职教高考’的呼声很高,也迫在眉睫。教育部在积极推动建立‘职教高考’,争取早日突破。”

“‘职教高考’要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选拔模式。”林宇认为,至少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考的是你所学的”,不能变成“考什么学什么”;二是要让那些就业能力强的高职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

“只有这样的考试才能够保证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内涵和方向不发生偏移。”林宇说。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