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3年第9期
日期: 2023-09-2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3年第9期(总第40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3年9月

【高层动向】

1.实施科技强校战略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2.深化“四个治理”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院校动态】

1.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共育人才 协同创新共赢未来

2.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全国职教“培训超市”


【专家观点】

高职院校应以人才、技术、资源为着力点


【高层动向】

1. 实施科技强校战略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应通过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高职院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是对接产业最紧密、服务经济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产学研深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一般指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纵观我国产学研制度体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以及21世纪初至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第二阶段以“科教兴国”为主题,第三阶段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20多年来,职业教育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国家对职业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要求一以贯之。产学研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深度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

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师资队伍水平,路径是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愿景是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促使教师紧跟科技前沿和行业产业发展前沿,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学生参与教师真实科研项目,提高解决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和工程现场复杂问题能力,推动项目实践育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家精神,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方位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对接频率,促进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深度交流,丰富高职院校的输出形式,解决生产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对提高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的路径

精确找准科技创新定位,全面理清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是履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校职责,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于专业群优势,以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侧重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和技术推广,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主动开展技术攻关,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教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可从四个维度开展科技创新。一是开展纵向研究,解决若干“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战略;二是开展横向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难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四是开展教育研究,研究职业教育规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横向比较、问题导向、创新机制、重点突破,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培育核心竞争力,做好“四个坚持”:坚持类型教育特色,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坚持政行企校共建,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坚持专兼引培齐抓,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坚持破立结合,深入开展科研评价改革。

准确发现科技创新需求,系统设计目标。准确发现需求,是高效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前提。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专业群优势,结合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所列专业特点,深入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准确掌握行业产业科技需求。重点聚焦强国战略中的技术技能重大问题,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问题和技术前沿,瞄准乡村振兴、健康工程、共同富裕等民生需求,瞄准区域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和技术问题。通过产教联盟、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等多种平台资源,通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零距离对接产业发展的机会,通过国家和区域产业集群、产业科技需求报告等多种渠道,精准发现行业产业科技需求。

正确掌握需求,才能系统设计创新目标,明确了目标,才能制定有效措施,有的放矢。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目标制定应立足于办学特色与优势,结合行业产业科技需求,从团队建设、平台构建、成果产出等方面,分别设定科技创新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同时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科研学术氛围营造,纳入创新目标。

建立健全科研基层组织,优化配置资源。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基层组织是科技创新的基础。高职院校可结合专业群优势,健全立体式科研基层组织,搭建若干个科研平台,每个科研平台组建若干支科研攻关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构建以科研团队为基础,“专业负责教学、平台负责科研”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通过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实现“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的转变,倡导教师“人人进团队”,通过团队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团队作战”向“团队协作”的升级,完成重大科研任务。

优化资源配置,将经费、场地、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优先向重点方向、重点团队倾斜,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实现科技创新目标的重要保障。集中专项资金,提供专用场地,遴选重点团队,进行重点投入,购置关键仪器设备,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高质量科研工作。对于重大课题给予专项资金配套,对于重大科技成果给予重点奖励,全面提高学校科技创新水平。

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深化评价改革。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基础,一般由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三个部分组成,三个部分可以独立运行,同时又相互融合。技术攻关主要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组建攻关团队,主要从事纵向研究及承担重大横向技术攻关项目。技术服务主要以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技能平台、企业研究院等为支撑,面向中小微企业,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形成的科研成果,通过成果转化,形成实际生产力,实现工程技术及产业发展“从1到100”的跨越,最终产生一批核心技术,支撑一群新兴产业,形成若干标志性成果。建立科技研讨会商机制,统筹各团队优势,学科交叉,共同解决跨领域技术问题。

科研评价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科研创新发展。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从数量到质量转变,构建“重质量、重实效,多元化、可替代”的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注重高质量科研项目立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注重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给企业实际带来的成效,构建高质量成果激励导向机制。

2. 深化“四个治理”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这是新时代、新环境、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办学能力是实现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关键办学能力的提升就没有职业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学校亟须以深化专业集群、产教融合、人才发展、现代质量“四个治理”为抓手,实现关键办学能力的系统提升。

深化专业集群治理

提升聚合力

专业群建设是产业新发展、人才新需求背景下职业学校办学的一种新形态。职业学校需从学校内部专业群的布局架构入手,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多样化人才需求,夯实专业群建设的组织基础,并通过制度体系的建构,深化专业群治理,从而系统提升专业集群发展资源的聚合力。

一是循产建群,适应需求推动专业群“四化”升级。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分布规律与特征,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专业群架构体系。职业学校应建立制度化的专业群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群治理协作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对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耦合匹配度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测,确保专业群布局架构的科学合理。此外,职业学校应立足“四新、四化”推动专业升级发展。一要立足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需求,推动专业现代化升级;二要对接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需求,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三要聚焦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推动专业绿色化改造;四要探索不同学段之间的贯通培养,促进专业一体化发展。

二是以群建院,立足协同夯实专业群组织基础。职业学校应积极推进以群建院的改革实践,推动专业群建设从虚化走向实体,确保专业群发展具有坚实的组织基础。学校应以专业群为单位设置专业群带头人,以群内专业为单位分别设立机构,按专业群进行资源配置,设置校内实训基地,组建重大平台和实体机构,从而完善基于“以群建院”的专业群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通过以群建院改革,打破专业间的隔阂,促进群内资源的互通与整合,推动专业群内涵建设有序开展。

三是因群施策,着眼引领推进专业群分类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实施以专业群为单位的评价考核,破解专业群建设“群而不集”的难题。专业群评价应以整合融通为核心理念,构建专业群评价的“四度”体系,分别是专业群建设目标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专业群资源投入协调度、专业群运行实施顺畅度和专业群建设成效美誉度。要根据专业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及水平采取分层分类评价,尝试将专业按优先支持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据此作为专业建设投入、招生指标分配、专业分类考核、高端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聘等的参考依据。

深化产教融合治理

提升协同力

扎根区域、融合发展、贡献地方,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基本定位、根本方向和责任使命。职业学校办学能力提升需要着重做好产教融合和校城融通两篇大文章,通过搭平台、建机制、融资源等举措,重塑办学生态,提升学校产教协同力。


一是探索产教融合新生态。职业学校产教融合一直存在着行业企业参与途径和资源整合利用不深的困局。为破解这一困局,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产教利益共同体”建设,通过“实体化”和“一体化”进行破题。所谓实体化,就是将传统的校企合作从“虚拟”向“实体”突破,学校以场地、技术等入股,吸引企业投资或引入投资基金,共同组建实体化的运营公司,建立企业化的运行制度,实现产教融合的“自我造血”。所谓一体化,就是将原来单一的“基地”向综合的“平台”提升,通过“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二是拓展校城融通新格局。学校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发展需要进一步依托地方,汇聚更多资源、重塑更优生态。在总体发展战略上,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好加减法:一方面进一步聚焦区域优势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集中优质资源做好减法;另一方面,依托校地合作下沉县域办学,集聚更广社会资源做好加法。具体而言,一要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依托区域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行业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成立实体化区域产教协作机构;二要促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区域优质高职学校应联合县域中职学校开展多样化贯通式人才培养,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三要联合行业企业构建实体化培训机构,以混合所有制为依托创新培训运行机制,灵活高效满足城市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深化人才发展治理

提升发展力

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等关键能力极为重要而迫切。

一是强化人才分类发展的平台机制。高层次人才是职业学校人才队伍的“领头羊”,是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应针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构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针对专业(群)带头人队伍建设,应明晰专业(群)带头人的能力标准,不仅要赋予其专业建设领导的职权,彰显其专业权威,还要完善激励制度体系,激发其发展意愿;针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应着重强化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搭建教学竞赛、企业实践等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一批能教善教的“教学名师”和行业顶尖的高技艺“工匠之师”;针对全体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应构建体系化的教师生涯发展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发展平台,通过实施教师学分制、教师轮训、双师培训等发展任务,着力打造一批具备“双师”素养的教师团队。

二是创新人才岗位聘任的激励机制。职业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除了搭建发展平台外,更要通过激励制度激发人才队伍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特聘岗、创业岗、年薪制、双岗双薪、优效优酬”等激励制度,如特聘岗可以按照“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原则开展聘用与管理。此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与方向的不同,设置差异化的职称评聘标准,通过分类评价激发教师发展活力,推动教师个性化、专长化发展。

深化现代质量治理

提升竞争力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在新发展阶段,职业学校应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强化质量治理体系与能力的建设。

一是健全“三位一体”课程迭代改革机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建设彰显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质量课程。学校应以“课程适应性”为引领,适应产业技术变革的外部环境和人人成才的时代要求,立足技术迭代推进课程开发,立足教法迭代实施课堂革命,立足制度迭代推动教师发展,全方位、全要素、系统性地开展课程、课堂、教师“三位一体”课程迭代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是构建“五位五共”的质量管理新模式。职业学校应立足“产学研训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的功能定位和校企“专业共治、课程共建、师资共融、人才共育、评价共促”,探索建立“五位五共”的质量管理模式。在质量目标层面,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理念,确立具有职教鲜明特质的人才培养质量导向。在质量路径层面,应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共同体,以此为依托实现“五位”之间的啮合驱动,协同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之路。在质量策略层面,应以校企互赢为基础,联合实施“五共”质量管理策略。

【院校动态】

1.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共育人才 协同创新共赢未来(来源:中国教育报)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数字化时代为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带来更多新机遇。

2023年8月16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暨全国数据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恰逢其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的近300名参会代表参加,为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凝聚共识和力量。经大会选举,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担任理事长单位。

全国数据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大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育与产业合作分会牵头组建,联合本科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自愿组成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提质增效,职业教育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全国数据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可谓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的创新之举。“共同体将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匹配需求,搭建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教育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推动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温正胞介绍。

大格局驱动大作为

全国数据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方优势和作用,以创新和拓宽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形式,整合、协调共同体成员及产业资源,提升共同体内企业的应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服务水平,促进数字产业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形成校、行、企、研共同参与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融合,带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中国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格局驱动大作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数字化时代为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带来的重要机遇,围绕“数字浙江”建设,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多样化推动各项工作,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新标杆引领新方向

2023(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旨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数字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汇聚产教资源,搭建产业交流、技术探讨、人才培养、应用研发等产学研合作平台,科学构建数据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新渠道,服务学生就业、实习、创业,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数字化经济转型提供澎湃动力和人才支撑。

全国数据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开启产教合作新窗口,开辟职教合作新通道,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力争在全国范围内走在前列,成为全国共同体的“样板”。

未来,全国数据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将聚焦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数字商业与新零售、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智能数据处理等领域,在推进“数据智能+传统产业”对应专业的深度融合方面积极作为。包括打造一批“数据智能+产业”的交叉专业群,培育一批高水平复合型实用人才,形成数字商业与新零售等一批职业标准,开发一批高质量、专业群交叉的精品课程和企业实战类课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数据智能+行业”的示范性产教融合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建立院校教师和企业高水平工程师在院校和企业的互聘机制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积极打造“政—校—行—企”合作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共同体“标杆”。

方向对了,路就不会遥远。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谢列卫表示,作为理事长单位,学校在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上有力度、讲格局,“我们以共同体的成立为契机,抢抓发展机遇,顺势而为,锐意进取,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入探索,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

2.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全国职教“培训超市”(来源:中国教师报)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机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近年来充分彰显“双师型”培训基地“国字号”优势,积极服务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个性化的“培训超市”,满足不同教师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需求,深受参训教师欢迎。

走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一间间智慧教室里座无虚席,面向全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各类培训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类似的场景也几乎每天出现在学校的实训基地。这得益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浙江机电学院”)在实践中构建的“分类递进”培训体系成果。

作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浙江机电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在改善教师知识能力结构,适应数字化变革和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方面进行了全方面、多维度的探索实践。熟悉浙江机电学院的人都知道,目前学校拥有5张国家级师资培训“金名片”,分别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教育校长培训培育基地、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和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除此之外,学校还建有浙江省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等22个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学校依托基地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入探索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规律,逐渐成为具有“专业覆盖全、专题选择多、培训内容新”特征的“培训超市”。

因需而变,有“超市”也有“专卖店”

来自浙江省嘉兴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的孟广斐从2013年起先后参加了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中职骨干教师工业制造信息化技术专题培训(德国)、浙江省中职高水平学校建设校长高级研修班。每次培训前他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问卷,这份问卷针对培训群体进行调研,问卷内容涵盖不同主题近百个问题。在培训中他深刻感受到课程设计的用心,他在问卷中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均得到回应。他说,每次培训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成长,因为每一次培训都极具针对性,做到训前调查、训中反馈、训后跟踪。培训加速了他的进步,短短几年间,他就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专业骨干教师,进而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这是学校课程设计者了解参训学员需求的一个缩影。只有充分了解基层教师的需求,才能精准设计适切的培训课程。近年来,学校依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长三角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浙江制造类职业能力开发研究所等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每年面向师资队伍开展多维度的深入调研,形成了极具针对性的项目库、课程库、专家库及企业库。

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教师及行业企业职工不同培训需求,浙江机电学院致力构建多维度、立体化、个性化的培训模式,在全、多、新“培训超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尖、专、精“专卖店”。

学校围绕“一个中心”“三种能力”“四类对象”设计培训结构模型,针对不同群体、不同教龄、不同专业小类需求、不同能力阶段的教师,对课程资源包和培训方案实行差异化设计,育训做到“一类一案”“一层一案”,从而满足不同类型教师和教师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需求。

正是这样因需而设的培训课程,让不少参与学习的学员获益良多。

张赛芬是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她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浙江机电学院面向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分项、分段、分层式的教师培训工程。张赛芬参加了其中“德育提升策略、心理解决手段、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成果凝练”等系列定制化研修活动。张赛芬说,这是一次较以往更系统、更专业、更符合区域育人特性的高端定制培训体验,解决了困扰她多年的教学难题。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浙江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等荣誉。

李粉霞是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师、全国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2022年初,李粉霞参加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端装备(二)专业群建设的共同体成员单位培训高级研修班。在为期9天的培训研学中,李粉霞收获颇多,她说:“此次学训交流为一体的培训模式起点高、视野广、内容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不仅优化了团队建设方案,提升了团队教师能力水平,还促进了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返回工作岗位后,李粉霞将所学融入教学实践,并辐射帮带学生发展,后来她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

创新机制,共建校企协作共同体

学校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优势,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培训基地,构建起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社会培训服务体制机制。

学校秉持“校企互通、专技互补”的合作理念,与华为、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等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共建协作共同体,打造培训创新共同体,联合设计定制化、项目制、个性化培训方案和任务式、实战化、高端化培训课程。

杭州圣力电气有限公司的质检部经理张伟是学校特种作业电气试验项目培训班的学员,临近退休的他从未放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张伟说,只有通过新的理论、实际操作系统性的学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助力企业发展。近年来,他先后获得“杭州市高技能人才”“第二届桐庐县工匠”等荣誉。

此外,学校还以国培省培项目为依托,面向四川、河南、青海、贵州及浙江山区的26县,实施“校地”“校际”帮扶行动,促进共同富裕。

浙江机电学院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同投资1.8亿元,遵照“单一岗位—交叉岗位—智能运维岗位”的“三阶递进”能力演变规律,建立与作业场景高度仿真的国家发改委示范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场景。

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边浩毅说,产教融合综合实训基地具有“真实场景、真实设备、真实岗位、真实流程、真实案例”的特征,功能上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该基地日益成为培训培养各类师资队伍的重要平台,增强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力推动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及科教融汇。

示范引领,彰显“国字号”品牌效应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市场运作、提高层次、创建品牌”和“创新、发展、守正、共赢”的工作方针,坚持规范管理、规模拓展、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学校围绕高端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类“双师”培养的规模和力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职教师资队伍,培育具有先进制造业工程应用能力的“工匠之师”。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50强等荣誉。

学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二级教授王建林说,学校之所以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成立了质量保证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做到用制度管人、用流程做事、用机制促动力,建立健全“实施—评价—反馈—完善”全流程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加大服务保障力度,提升培训工作质量;二是稳步有序开展培训方案设计、师资团队组建、培训课程研发、运营推广、培训实施各环节工作;三是注重总结完善,定期召开研讨会;四是建立“训后”长效跟踪链条,开展培训成效调研,健全反馈机制。

“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是浙江省的“新四千精神”。下一步,浙江机电学院将不断巩固现有成果、放大平台优势、增强基地功能,着力打造“国字号”基地品牌,构建职教师资培训新格局,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彰显“国字号”品牌效应,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供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

【专家观点】

高职院校应以人才、技术、资源为着力点(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任务,是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创新举措,是推动行业领域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三大主体之一,应明确定位,发挥自身面向行业、连接行业、服务行业的独特优势,着力培养行业紧缺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发及其转化、开发行业优质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培养紧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行业紧缺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既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旨向,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职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本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相关高水平高校和优质高职院校,以及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具有资源涵盖广、质量高、支撑能力强等特征。高职院校与产业联系紧密,能够以专业群建设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以就业创业促进人才链向创新链转化。高职院校有效赋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关键在于运用优质教育资源,满足行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职能,充分运用面向行业的优质教育资源,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紧盯行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行业紧缺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一要瞄准共同体中龙头企业的迫切需求,突出目标定位、培养层次、人才质量的高端性,以支撑行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需要。二是紧盯行业技术融合发展引发的职业能力复合化趋势,突出职业素养、能力结构、能力生成的复合性,以适应行业技术更新及职业能力变化新趋势。三是聚焦行业发展环境变化引发的职业场景不确定性等问题,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持续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行业职业任务变化新需要。四是面向行业企业技术更新引发的技术提升新需求,突出企业员工的应急性培训,强化响应时效性、提升培训针对性,以满足行业岗位技术变革的新需求。五是用好用足中国特色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政策红利,瞄准行业龙头和头部企业,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开展高层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着力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及转化

面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汇聚共同体各方力量、联合开展协同攻关、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促进行业应用技术研发,既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高职院校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的关键渠道。随着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加快,从开展基础研究、形成技术方案、组织产品中试,到实施批量生产、行业领域推广的产业技术迭代周期大幅缩减。高职院校应将促进行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转化视为提升社会服务质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内涵式发展的优先战略,充分利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所汇集的科学实验、产品设计、加工制造、人才培养等所需的高质量资源要素,把握“科学—技术—产品”的逻辑主线,围绕应用技术研发、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流程改造、成果推广运用等关键环节多向发力,做实应用技术研发及转化工作,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做精面向行业的应用技术研发。高职院校应发挥专业教师与行业贴得紧、融入产业体系深、技术研发经验多、服务行业能力强的优势,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协同行业企业力量,聚焦行业生产领域的关键性技术,开展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提升与改进工作。二是解决行业企业生产性实践难题。在应用技术研发转化流程中,涉及大量技术性工作。高职院校应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为行业企业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产品质量、产线运维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卡脖子”难题。三是促进行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在创新驱动成为各行各业持续发展原动力的背景下,行业基础研究成果向生产线转化愈发关键,成为决定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利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平台优势,有效整合现有专业研发中心、专业团队、专用设备等资源要素,积极发挥产品试制与改进的中试车间功能,促进高水平大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技术方案向实体产品转化,进而推广应用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中,有效发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的推动者作用。

着力开发优质共享职业教育资源

构建支撑行业持续发展的优质共享教育资源体系,既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高职院校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需要。在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资源开发建设中,高职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基础,更有成功有效的实践经验。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高职院校应夯实基础、发挥经验,与共同体成员一道,着力开发行业优质共享职业教育资源。

一是建设行业共享的职业教育资源库。作为共同体成员的优质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各自资源开发的基础和经验优势。一方面,联合研制开发面向行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级认证标准等,将产业应用的工艺、技术融入教学实践,重点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及典型案例等,为培养行业急需人才提供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等。另一方面,培养面向重点行业和行业龙头的研发、管理、技术类人才,开发面向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培训项目、培训资源包,形成模块化、组合化、项目化的职业培训资源,满足行业内紧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需求。二是构建跨区域高水平共享实训平台。作为共同体建设联合牵头单位的高职院校,应重点建设面向全行业的集师资能力培训、员工技能提升、行业交流培训功能于一体的跨区域共享实训基地;作为参与建设单位的行业高职院校和地方综合职业院校,则应重点对接本区域相关行业企业需求,构建区域性高水平共享实训平台,进而形成层级水平多样、辐射范围各有侧重的实训基地布局。

 (作者:邵建东,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