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3年第12期
日期: 2023-12-1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3年第12期(总第43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3年12月

【高层动向】

1.2025年,遴选50个左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2.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2023学术年会综述


【院校动态】

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双向赋能 拓宽学生成才渠道

2. 南通职业大学:深化产教融合 共筑校企协同育人新高地


【专家观点】

重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条件保障的思考》的再思考

【高层动向】

1.2025年,遴选50个左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作者:薛二勇   来源:人民政协报)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基本性质,也具有培育开发技术能力的性质,其本质属性要求其开展产教融合,也决定了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抓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树立经过了长期过程,但如何将产教融合理念贯彻落实,亟须进行政策指引和规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一方面是回应“职业教育该如何改?重点该如何抓?质量该如何提升?”等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社会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技能人才的急迫需求。《实施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修订后职业教育领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国遴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50个左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我国形成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城市为引领,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企业为抓手的格局,对产教融合推进起到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此推进过程分为三项重点任务,第一,遴选第二批30个左右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我国城市职业教育有很强的区域性,其和区域产业行业布局紧密关联,高水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然是因地制宜,以区域内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良好互动,形成教育和行业密切的协作机制,打造产教融合不同模式。第二,在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随着产业分工、社会需求,以及学科知识的分化,生产和服务领域愈发细化,并在细分领域形成体系,细分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创新规律及其密切程度不相同。为此,要针对不同领域采用不同推进扶持和鼓励政策,在不同行业领域形成示范作用。第三,大力培育和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企业发展以满足生产制造服务需要并提供产品交换价值为基本原则,很大程度上受市场、社会需求的牵引影响。企业在发展中往往更多关注市场运作效益。但产教融合要求企业参与一定的教育工作,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认定标准、培育机制、鼓励办法和资源保障制度,以对产教融合企业构成强力支撑,培育大批产教融合企业。

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我国已经持续近30年,积累了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新时代,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布局中,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出了一系列政策设计和安排,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就需要分析和评估,凝练提升理论模式和道路,指导和改进原有试点成效,并扩大试点范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孵化培育不同的产教融合企业,以项目为牵引,使项目孵化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遴选标准建设引导高水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优化调整专业设置,直接推动和改进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既要建立灵活及时的专业设置制度,也要建立预警机制,及时扩充社会急需的专业设置,同时优化、清理已经过时或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

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职业实践,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这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增加支持力度,在设施、教师资源的配置,以及教育方法的改进上下功夫;二是引导实训基地建设方向,优先考虑重点领域实训基地建设;三是优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标准和流程,把实习实训和专业学科、职业领域、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技能发展规律相结合,通过实习实训基地高品质建设,为产教融合培养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教育教学基础。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特点,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抓手。校企合作是不同主体的利益协同行动。校企合作制度推进的关键在于高质量合作。一方面,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在校内或者校外,以自己为主或与校外企业合作举办校办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将知识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另一方面,企业瞄准长远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着眼于技术和服务转型升级换代,主动和学校合作,既参与学校课程专业及内容设置,也参与学校职业教育具体模块,甚至直接投入职业院校,形成混合所有制推进职业教育深度变革。尤其是借助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借助国家大学科技园、城市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成教育产业企业密切协作共同体,发挥教育产业行业聚集优势,形成发展潜力。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产教融合涉及不同利益相关方,涉及不同的组织、部门的直接利益,找到利益融合点推进其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机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融资筹资,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建立健全财税优惠制度,根据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情况评估抵免教育附加费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以项目为抓手,明确规定目标和建设周期,形成典型引领性的项目。对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建设的土地应采用教育用地划拨、免租减租、租让结合等灵活方式使用土地。基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信用评估,在企业检查与融资中给予优先地位和便利,支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2.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2023学术年会综述

(来源:人民政协报)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提档升级的关键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数字化转型带来了用工需求的改变,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据教育部等3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5年的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高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人才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引发全社会关注。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和推动者,他主张的“以人为本、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对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路径开辟了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11月21至22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与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主办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2023学术年会在武汉市举办,来自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围绕“大职业教育主义与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坚持系统观念 强基固本科学推进

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中,职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斐然:职业教育专业更新幅度超过70%、高职学校招生人数接近翻倍、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年均增长8.6%、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在海外建立27个“鲁班工坊”……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职业教育对国家实体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和贡献度是巨大且不可替代的。但从目前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仍相对薄弱。”中华职教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马树超在年会上作专题报告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可以清楚看到,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困境就是结构失衡。一个国家和社会,不是拥有高学历的人越多越好。我们迫切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马树超看来,高职教育具有跨界属性,其高质量发展比较复杂,只有深刻认识其丰富内涵、多维度把握其价值意蕴,才能科学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马树超认为,高职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科研与服务能力,要发挥高职院校布局优势,创新教师科研激励机制,完善产学研创服务平台,为实体经济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等提供科技研发服务,发挥更大作用。要协同推进高职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上超前布局,持续激发优质院校存量与增量活力并重发展的系统观念,持续探索优质资源导向与需求导向并重的思路,稳步推进高职本科院校建设,增强高职教育整体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具备规模优势,但是存在质量瓶颈。”对于马树超的观点,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德仁深表赞同,“我们亟须从技术赋能增值、标准提质培优、赛证引领发展、科研促进创新、文化内涵发展五个方面强基固本,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长期研究并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顾德仁表示,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这种“大职教”思想契合了当代高职教育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实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回溯过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理性成分,无疑具有资鉴功用。

顾德仁表示,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扬黄炎培当年沟通整个产业界的开拓精神,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形成中高职贯通、普职贯通的培养体系。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因地制宜创新各类激励办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双向交流、共建教师培养基地。实施好“双高计划”,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优化完善教材和教学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注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精益求精习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提高职教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质量的职教教师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杨丽娟认为,职教教师的培养要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设施设备、辅助性的教学资源,以及评价内容与策略的选择等,这些都要本着能够实操的原则予以具体安排。

创新校企合作 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

学生们在操作台上头戴VR眼镜,手拿电子交互手柄,通过VR模拟,扫描包装箱上的条形码,获取商品信息后放入对应的中转箱,再放置在传送带上……走进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物流学院VR智能物流实训室,与会代表们看到,学生们正利用VR智慧仓储实训系统进行转包装作业实训。在VR智能物流实训室楼下,物流流程再现实训中心更像是一家物流企业仓库,分拣机器人、叉车、货架一应俱全。

据了解,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场所,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的各个学院都有。产教融合,特色立校;课堂有车间,车间有课堂……近年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主动适应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入实施“融通计划”,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

“产教融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业相对接为根本,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渠道,也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校长周慎在专题研讨中表示,产教融合将产业融入教育、学校和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可以将产业一线最新的技术、研发、创新、理念等注入到职业教育的课堂当中,同时还能让学子深入一线,把知识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用实践来检验自身素质,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不过,周慎也坦承,产教融合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是阻碍丛生,存在来自多方面的发展桎梏。“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部分教职工还因循守旧,事无先例不愿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从企业角度来说,部分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相关国家政策了解,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从政策端来说,国家层面缺少关于校企合作的操作细则,致使公共政策的落地较难、实际收效甚微。”

产教融合应该怎么做?在周慎看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要以产业需求为逻辑起点,对接产业需求来开设课程、考核评价,从而实现以产促教,以教促产。同时,要以“政行企校”为多元主体,以岗位学习为主要途径,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解决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问题。”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庄西真认为,与普通教育的产教融合不同,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面向的是技术转化和实践环节的研发和人才培养,其目的在于解决从科学研究向生产生活应用过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才能为职业教育办学提供知识来源,夯实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存在合法性。他表示,人才供需、技能练习和资源统筹是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交叉点,产教融合工作都应围绕这些交叉点展开。

“未来的产教融合应以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尤其是要在制度层面破解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称等产教融合的顽瘴痼疾。”庄西真表示,“产教融合归根结底要学校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创新,良好的制度环境很重要。这不仅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松绑’‘让利’政策,也需要职业学校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象,考虑每个合作方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划定制度创新的空间和边界,创造性地开展创新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合作。”

“产教融合能够帮助职校学生找到就业的突破口,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四川省中华职教社主任王小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教育观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产教融合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产教融合可实现各阶段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全程育人的连贯性,让职业院校学生就学就业过程中有规划、有指导、有过程、有结果。”

因此,王小晴建议,职业院校要做好产教融合中的自身定位,把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区分开来。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定位,应是聚焦技能人才的培养,聚焦生产力要素中“人”的要素,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要加强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挑战下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实现积极应对。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对职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有了更高要求,机器人更加普遍运用带来岗位替代,导致对产业工人需求的减少等。因而,职业院校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持续优化专业设置,努力提高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职业院校可直接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实习实训上,学校应要求学生在企业等真实场景中实习超过一定时长以及修满相应学分。此外,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承担产业研究与科研项目,通过共同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问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聚焦“德技”双修 优化涉农专业设置

“很多同学毕业后都不吃农业这碗饭。”北京房山区的张艳去年从一所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现在却从事着与农业毫无关联的销售工作。在她看来,学农业的大多都不会,也不愿意种庄稼、当农民。“回到农村多苦呀,收入也少。”张艳说,现在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更多,择业面更大,“就像同学所说,我好不容易从农村考进了城里,当然不肯轻易再回去”。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范双喜在调研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在专题讨论中,范双喜表示,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的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涉农职业院校或专业毕业生更应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一群体“离农”现象仍较为突出。

“尽管涉农院校有培养能力,但学生选择涉农专业的人数不多,即使在国家优惠政策吸引下学习了涉农专业,但很多又通过转专业、升学等方式离开,毕业后也大多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工作。”范双喜说,“农业后继者培养乏力,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范双喜表示,农业职业教育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功能,主动担责、主动融入、主动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产业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滨州职业学院院长申保忠表示,农业职业教育作为整体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能够扎根农村、愿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农村生产力发展与人才供求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农业职业院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申保忠建议,农业职前教育应及时根据农村新产业的发展,积极主动适应乡村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康养服务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拓宽农业传统学科的专业边界,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体系。同时,对传统涉农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农村新业态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乡村全产业链技术技能人才。

此外,申保忠还建议,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农业职业教育多维协作机制。“单个职业院校难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准确分析产业链,难以从教育深度和广度上整合区域产业结构,难以将农业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与地方经济的产业链整合,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合作联动机制,整合教育链和产业链,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及企业的深度参与下,有效地促进和鼓励农业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只有保证农民的健康,才能助推乡村振兴。但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充分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医疗卫生人才“下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医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院长沈曙红表示,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应始终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将乡村振兴的理念融入培养全过程,加强服务基层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厌农、恶农”思想,形成正确的农村发展观,进而涵养并推进乡村振兴的家国情怀。要探索建立学科专业发展的医学实践体系,将学校的优势和乡村的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基层医学实践。

“培养一批名将,守住一方绿水青山,带动一方共同富裕。”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李明根表示,要做好乡村振兴,优质职业资源必须要下到基层乡村里,因而,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强化人才振兴顶层设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面、系统推进乡村产业链、民生链、治理链、创业链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职业院校要增强涉农师资力量,通过进一步强化与乡镇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强化现有师资力量。

此外,李明根还表示,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从政策保障着手,增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意愿,同时驱动职业院校主动回应并融入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要完善农村创新创业政策,增强农村创业吸引力,尤其是要把大学生就业创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完善日常性帮扶措施,全面释放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院校动态】

1.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双向赋能 拓宽学生成才渠道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实施学校提出的校企合作“1+1+N”工程,“1+1+N”即:各专业分别与1个头部企业合作,共建1个产业学院和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N个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体。分别与京东集团、海信集团等头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之路,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校企双向赋能、多元破题,有效解决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推进校企合作走宽走深走实。

共建课程,打造高职商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双点施策,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以“实践导向”与“全过程性”为施策点,与京东、海信等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以技术技能服务项目为载体,将行业新技术技能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企业技术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中进行专业实践,注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全过程培养。

三个力促,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力促“贯通培养”,通过岗位融通、专业打通、场景贯通、机制畅通,达成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社团养成、社会实践、专业竞赛、顶岗实习、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八大场景整体实训目标,创建“四通八达”实践教学模式;力促“平台赋能”,建设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体企业和协同创新体“四轮驱动”实践教学平台,以实战项目贯穿电子商务核心岗位群;力促“多元协同”,引入企业评价,构建企业全过程参与的实践教学多元评价体系。“协同创新 贯通培养 平台赋能”高职商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荣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课堂革命,助力教学提质增效

重构教学内容,打造“有趣”课堂。与海信共建“网络推广实训”“平台运营实训”两门实训课程,根据海信网络客服和运营推广实际岗位工作要求,引入海信企业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职场环境,打造“有料”课堂。打造“双导师带学+集中辅导+沉浸式实训”教学模式,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学平台上学习,通过任务驱动理论知识学习;通过海信的上岗考试测试,进入海信电商天猫平台、京东平台等进行实操,完成海信电商节点大促各项工作任务,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引入“双师”团队,打造“有效”课堂。以“实践经历+教学能力”为基本准入标准,遴选海信优秀一线“销售冠军”担任实训课程兼职教师;在实训课堂上,邀请2—3名海信优秀校友作为课堂助教,有效解决技能培养效率低的问题。

技能提升,科教融汇实现高质量就业


坚持科教融汇,引入技术服务项目。打造技术服务项目为实战项目,实现企业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相匹配。自2020年启动至今,学校与海信已开展8次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合作,惠及4届学生,参与人数达1700余人次。海信破格招收专科毕业生,4年累计25名学校毕业生被海信录用为正式员工。

坚持专业融入产业,校企“双元”育人。践行“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专业群融入产业群”理念,产教融合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双元”育人,学生社会适应力、岗位胜任力和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广受企业好评。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学管理以及搭建创业孵化器、创业生态圈、创业孵化基地等手段,不断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创业项目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产教协同,双向赋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联动赋能,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京东物流、山东大学,牵头成立全国智慧物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来自全国21个省份的72家单位,发挥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优势,将共同体打造成为各方共同发展战略共同体和协调配合行动共同体。

联合攻关,打造技术迭代升级新业态。学校与京东物流共建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京东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入选国家教育部门2021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针对基地运行问题开展技术攻关,获批省级智慧物流新技术研发中心。权威媒体以《2021,中国教育勇毅前行》为题介绍了“京东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肯定了该专业群在推动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开放融合办学格局方面所做出的成绩。

学校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50余项,助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余元,技术服务到款额5年累计500余万元;与青岛市鸿亚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大海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体;学校学生直播团队开展“临洮珍好”农产品直播销售,常态化运营甘肃临洮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将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契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坚持融合化战略,持续深化“1+1+N”工程,不断扩大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为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南通职业大学:深化产教融合 共筑校企协同育人新高地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南通职业大学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依托南通作为“建筑之乡”的平台和资源优势,以精准服务区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为支撑,深入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实践,助力“服务型”职大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锚定建筑产业需求 确立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立足现代建筑产业全景图以及专业岗位对接度分析,有机整合工程造价、物联网应用技术与建筑工程技术、室内艺术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等5个专业,构建融合建筑工程设计、智能建造、工程咨询3个岗位群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开展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形成《专业群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专业群职业岗位能力清单》,根据现代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要求,融入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化集成及“云物大智移”等前沿技术,设置建筑识图与构造、BIM 技术、装配式等 12个课程模块,重构“能力本位、实践导向、‘1+X’融合、岗位群课程统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群特色发展要求与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校企合作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企一方案”“一生一课表”,通过柔性引进强团队、产教融合育双师、国际交流拓视野等工程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实现技术技能型、复合创新型、国际视野型“三型”人才培养。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共筑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围绕“共建、共用、共管、共享、共担”的“五共”理念,以专业群为主体,对接建筑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权明晰、多方参与、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运行高效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现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遵循“双身份、双主体、双课程、双基地、双考评”的“五双”原则,以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为契机,围绕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制定融入“双本位”课程的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实现“校学企践、学践交融”的校企多轮循环,构建“双本位、多循环、交替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联合区域内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相关院校等共建产教联盟,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先后建成南通建筑产教联盟(职教集团)和长三角新型建筑工业产教联盟。其中,南通建筑产教联盟获评江苏省级职业教育示范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案例入选江苏省现代学徒制优秀管理案例;成立职大—智聚装配式建筑、新大陆、中望工业软件等多个产业学院。

加快产学研创融合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

学校积极聘请或柔性引进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等来校任职或兼职,通过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教授工作室,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融合“校内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名课优师队伍”三支队伍、“项目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双语教学能力”三层培养、“专业建设团组+课程开发团组+技术研发团组”三种团组于一体的混编教学团队。鼓励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教师实践指导、教学案例提取、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服务创新等能力。

学校整合“政行校企”资源,聚焦现代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集教学中心、职培中心、研发中心、“四技”中心、文化中心、双创中心等于一体的高水平集成平台。先后引进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教授级高工2名、江苏工匠1名、产业教授5名;获批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装配式建筑施工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能力实训示范基地等;获评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立项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十四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部;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

【专家观点】

重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条件保障的思考》的再思考

(作者:马树超 郭文富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年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过我写的一篇文章《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条件保障的思考》,这是一篇以我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为主整理形成的专访专稿,今天再读这篇文章,并与年轻学人交流,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期待在新时代改革发展大潮中现代职业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文章的背景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重要任务,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大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中央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又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建设。教育部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部署研究任务,推动了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工作。写作背景主要如下:

一是2002年国务院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次会议也是我们国家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职教工作的会议,朱镕基总理出席会议并作大会报告,称德国现代学徒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二是200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布置给学术委员会的研究任务,我当时是学术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学会科研规划项目办公室当时设在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简称上海职教所),是做好学术委员会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机构。

三是当时“上海职教论坛”也接受了相关研究任务。负责“上海职教论坛”的杨金土老司长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薛喜民、上海职教所前任所长成永林、副所长黄克孝等都是“上海职教论坛”主要专家,举行了多次研讨。

我于1999年从上海市政府研究室调任当时中德政府合作的上海职教所担任所长工作,具备了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平台,为开展职教科研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这是中德政府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平台,兼有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模式顾问资金与中国职业教育领导专家院校支持等多重优势。1990年开始,中德政府合作的上海职教所率先建立,此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辽宁职教所先后成立,三个职教所吸引了当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我担任上海职教所所长期间,教育部职教所所长是黄尧司长(教育部职成司司长),副所长是余祖光研究员、刘京辉博士,姜大源研究员是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还有赵志群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职业教育研究人员;辽宁职教所所长是张传义,还有徐涵、高鸿、董新伟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职业教育研究人员;上海职教所汇集了黄克孝、杨黎明、雷正光、郭扬等一批优秀的职教研究人员,他们在开展职业教育学术研究尤其是政策研究方面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有这个平台,我有机会多次到德国进修学习、考察交流。例如,1999年我去德国进修学习两个多月时间,中德双方精心设计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修学习主题,并邀请联邦德国职教研究所所长匹尔兹教授、不来梅大学劳耐尔教授、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姜大源教授等著名职业教育专家为我授课讲解交流。

因为有这个平台,上海职教所前任所长成永林联合教育部职教司原司长孟广平、杨金土等,以及上海市教委老领导薛喜民和严雪怡、黄克孝等组建的学术研究组织“上海职教论坛”经常开展的学术沙龙,使我有机会领悟职业教育老领导老专家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学术风范。

因为有这个平台,当时上海职教研究所有3个德国专家长驻所里正常上班,他们还负责每年邀请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到职教所短期访问指导,开展“双元制”教学改革实验等。由于经常和德国专家在一起工作,使我有机会熟悉中德政府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工作流程、熟悉中德合作经费使用比例结构、采购询价报销程序规则与执行要求等,更有机会了解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对规则的敬畏与对工作的严谨态度。融入这样的研究平台,就必须珍惜这样的机会,努力工作。

二、针对的问题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内涵界定、教育目标、层次结构、教育形式、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就业制度、社会环境、管理体制、评价方式等各方面深入研究。既要关注当前的现实问题,也要有长远的战略思考。既要有总体规划,也要有分阶段的具体目标。既要关注世界范围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更要紧密结合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这是国家任务,政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还要运用市场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教育、劳动人事、经济部门更要紧密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具有与其相适应的保障条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闻名世界,其实践特点可以给予一定的启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保障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了双重法律保障机制。作为公共机构的职业学校按照所在联邦的州学校法运行;而企业的学徒培训则拥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法。二是形成了私营企业与公共财政的双元投入经费保障机制。企业雇主主要承担企业学徒期的培训经费,并给予其生活补贴;而作为公共职业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其所在联邦州的公共财政投入。三是建立了多元的科研保障条件。德国职业教育的科研力量十分强大,包括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联邦劳动总署研究所、经济研究机构中的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大学从事职业教育学的科研人员,以及各联邦州教育研究所中的职业教育研究者等五大方面。其中,仅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就拥有研究人员400余人。四是形成了企业学徒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的双重管理体制。作为公共职业学校,其学校运行主要由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管理;作为企业的学徒培训,则由其相应的行会主管等。在这样的条件保障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以正常运行,并对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提出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文章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是阶段性的具体表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基于发展的需要,提出合理的政策安排,并因时因地进行动态调整,推进制度创新,充分体现了政府的统筹和引导作用。例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强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提出“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指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3个重要特性,即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5个重要目标,就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上升到立法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6大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推出“一体、两翼、五重点”的系列重大举措,体现了系统化设计、工程化推进、协同化作战的总体思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入通过更好发挥制度优势、组织优势,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四、反思与展望

总体上看,国家有关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文件,都是一脉相承的,其根本目的都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只不过是针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采取一些不同的做法及要求。党的二十大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但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瓶颈难题。近年来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不受社会认可问题更加突显,中职学校办学基础薄弱,“空、小、散、弱”问题突出,高职学校三年扩招413万人,严重稀释了教学资源。发展职业教育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学校、家长、企业和社会等尚未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未被重视,职业教育难以得到认同和支持。学历型社会下的学历、能力与贡献的价值不同,严重影响各级部门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正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指出的,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职业教育有没有前途,关键就在能不能撬动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

职业教育发展不仅需要法律、制度和政策推进,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期待。新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推动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建设等任务要求,都对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出更高期待。2022年,人社部《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已出台“新八级工”制度,在原有的“五级”基础上,往下补设学徒工,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强调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推进和落实,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条件保障,将有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

新百年新征程,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更加需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引导社会价值认同,缩小三类教育的价值认同差异,这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也是弥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的需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条件保障永远在路上,期待新时期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有更好的条件保障和社会环境。

(作者马树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研究员;作者郭文富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