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4年第4期
日期: 2024-04-3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4年第4期(总第47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4年4月

【高层动向】

1. 标准引领 数字赋能 产业育人 | 2024年新时代职业教育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2. 教育部大幅度调整高职专业 专家详解“加”“减”缘由



【院校动态】

1.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数字化业绩评价体系 建强教师队伍

2.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333”模式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专家观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要发力


【高层动向】

1. 标准引领 数字赋能 产业育人 | 2024年新时代职业教育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4月12-13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外语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2024年新时代职业教育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论坛以“标准引领 数字赋能 产业育人”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进行,万余名职业院校外语教师参会,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集众智、聚合力、谋良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河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杰,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自锋,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吕学武,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主任宋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刘捷等领导嘉宾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主旨报告

鲁昕作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职教新基建”的主旨报告。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了教育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入学习研讨的会议精神,系统回顾了学会如何围绕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五金”新基建建设重要工作,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职教思考。学会将充分发挥教育部党组智囊团、指导组、行动队的作用,系统推动职业教育“五金”新基建,强化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开幕致辞

李英利在致辞中提出,本届论坛的召开,是落实教育部与河南省部省会商会议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围绕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势与工作部署,李英利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入推进外语类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将外语的工具属性与职业教育面向的岗位属性相结合,落实职教出海重点任务,推动教随产出,建设能够切实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外语类专业。二是全面推进外语教学关键要素改革,引导和推动外语类专业相关职业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落实专业教学标准,着力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教材,提升教师素质素养,打造基于真实职业场景的实训项目。三是持续提升技能人才外语素养,将外语技能传授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深化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以外语技能赋能各类专业人才成长,培养国际化发展所需的新时代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毛杰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达了祝贺。河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外语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职业学校开设外语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外语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力促进了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河南省职业教育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携手出海企业,打造了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职教出海品牌。未来,河南省将继续加大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河南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河南智慧与实践。

孙有中在致辞中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优秀语言素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充分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外语教育需要通过更加创新、开放、融通的方式,以标准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方向为引领,以数字技术赋能,创新育人育才新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一直致力于服务国家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战略,在教材建设、数智创新、产教融合、教师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外语学科改革创新、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将再接再厉,助力外语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为培养更高水平的外语专业人才贡献北外智慧与方案。

开幕致辞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宋敏主持,主旨报告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刘捷主持。

主题报告

文秋芳作题为“全面落实‘新课标’,推动教材改革创新”的主旨报告,聚焦“新课标”的研制、解读,以及职业教育外语教材的研编,深入剖析“新课标”落实的重点与难点,讲解外语教材建设及使用的理念和范式。文秋芳指出,随着英语教学与课程的发展,高职课标越来越重视英语课程的育人导向,不再局限于语言的实用性,落实“新课标”的第一步就是要编好教材,其次是用好教材。文教授以高职公共英语主教材《新标准职业英语》为例,指出新时代职业教育外语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学科核心素养,体现职教特色,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并优化教材编写过程,提升编写质量,打造科学性强、可教性高,学生爱用,教师爱教的精品教材。

宋凯作题为“实施大国语言战略,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主题报告。宋凯指出,语言战略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安全、全球发展、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汉语的国际传播和外国语言学习教育正是我国外部语言战略的两大支柱。海外企业的发展需要语言服务支撑,这其中,发展“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当地员工能力素质尤为迫切。希望职业教育外语教育能够大力推动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周边国家语言体系,并围绕重点产能合作国,校企联合开发小语种语料库,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主题报告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外语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职业教育出版分社社长李淑静主持。

专题报告

●“教学改革”专题●

论坛“教学改革”专题特邀一线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课程思政建设等主题分享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领教学新变革,夯实教材新基建,打造育人新范式。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商务外语学院副院长刘建珠结合深职大一流金课《职业综合英语》的建设实践,以及与外研社共同研发《新职业英语》、VR教材等精品教材的经验历程,系统分析了高职外语数字教材的开发思路、价值意蕴及路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勇以《新视野英语教程(第四版)》为例,从实用性、专业性、思政性、趣味性、融合性五个方面,剖析了“新课标”指导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要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川结合《新时代职业英语 通用英语》,聚焦整体设计、专业融合、数字赋能、课程思政等角度,分享了“新课标”背景下,用活、用好、用巧公共英语教材的策略方法;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周卿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新技能英语》系列教材中的思政内容、元素,展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目标、所涉语言技能,以及具体举措。

●“产教同行”专题●

本届论坛还特设“产教同行”专题,邀请院校负责人代表,分享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校企协同、国际合作的新成果、新范式。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袁洪结合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以及区域发展对涉外高技能人才的广泛需求,分享了以VETS为抓手推动外语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姜宏立足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大势,展示了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以及职教出海国际化方面的实践探索,阐述了新时代外语教师的使命担当。

本届论坛还举行了“共育共建·共筑未来”外研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签约仪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现场签约,助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共谱校企育人新篇章。

外研社特聘产教融合与学术研究指导工作“首席顾问”——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曾用强聚焦本届论坛主题“标准引领 数字赋能 产业育人”,提出三点建议:以“1+微专业”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产业育人;以人机融合带动教学生态多元化,实现数字赋能;以师生融合推进学生发展与教师评价一体化,落实标准引领。以三个融合共同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赋能职业教育发展向新、向实、向未来。

“产教同行”专题和“教学改革”专题分别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保平、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基础科学部主任马嵘主持。

启动仪式

会上,2024“中国教育电视台·外研社杯”职场英语挑战赛正式启动。鲁昕会长、李英利副司长、毛杰厅长、宋敏副会长、吕学武副台长、孙有中副校长、刘捷总编辑共同启动大赛。启动仪式上,2024年挑战赛主题“Greatness Comes out of the Ordinary”发布,以“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铸就伟大”的至高礼赞,发扬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坚定信念,凝聚人类命运的不朽内核。同时,本年度新增设短视频大赛,将主题定为“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回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期待选手们能从职业教育的专业能力出发,阐述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分享时代青年的赤子胸怀和智慧匠心。

专题活动

本届论坛紧扣“标准引领 数字赋能 产业育人”的主题,特设“《新标准职业英语》专题活动”“构建综合育人新体系专题活动”,共同探讨“立德树人”“学用一体”新策略,合力构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新体系。论坛还设有“VR体验专区”“产教融合智慧实训室”,为各位老师带来智慧、沉浸、创新的沉浸式体验,参会教师纷纷驻足,亲身体验数字赋能、智慧教学的独特魅力。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本届论坛的举办,以“标准引领 数字赋能 产业育人”的探索与创新,踏响以教育强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铿锵步伐,取得了丰硕的会议成果。期待以本届论坛为契机,广大职业院校共创更多交流互鉴、共建共享新模式与新路径,共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共谱外语教育创新育人新篇章。



2. 教育部大幅度调整高职专业 专家详解“加”“减”缘由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2024年拟招生专业点共66870个,与2023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

教育部共受理2024年拟新设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申请178个,经多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审核,同意设置专业点75个,不同意设置专业点103个。

此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工作对专业布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优化,幅度是自2021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以来最大的一年。

记者通过梳理后发现,在“加法”方面,主要是增加了一些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除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民生紧缺领域做“加法”外,还支持增设了现代物流管理、道路运输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点376个;支持增设文物修复与保护、民族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和艺术领域相关专业点506个。2024年,还有481所高职院校设置了农业物联网、高铁供电、中亚贸易、足球运动训练、川剧表演等2281个专业方向。

而做“减法”的部分,则是对供给相对过剩的大数据与会计、现代文秘、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空中乘务等68个专业,撤销布点2635个。

补齐民生紧缺的人才供给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力度,引导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

此次的“加法”中,增设了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民生紧缺专业点806个。这些新增专业的设置,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张雁平看来,学院新设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尤其是年轻父母对婴幼儿照护的迫切需求。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谁来带娃”成为很多家庭面临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许多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的一大顾虑,普惠托位供给不足、优秀托育师紧缺、托育服务费用居高不下成为制约新生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设置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相应人才供给的问题。

“目前托育行业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监管、师资力量不足、家长信任度低等问题。随着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才来推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张雁平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在现代农业方面,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支持增设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专业点325个。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畜禽智能化养殖专业、农业电气化技术专业、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该学院副院长胡克伟表示,现代农业产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人工被机器取代,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领域大量使用现代化、智能化电气设备,必然需要精通农业电气化设备装配、调试、应用、维护、保养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数字 农业”“智慧畜牧业”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措施。

新增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同样也是直指民生需求。该学院通过调研发现,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典型职业中,需求较多的岗位包括计量、质量和认证认可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技术人员,检验试验人员,以及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人员。其中,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人才缺口最大,培养难度大,周期长,紧迫性最高。

“以高层次、专门化人才为重要支撑的食品安全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农产品、食品生产与加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的、高水平的食品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胡克伟说。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聚焦重点产业链制造、装调、操作、运维等关键环节,支持增设集成电路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专业点2123个。其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增设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国家未来重点关注和发展的产业,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朱运利说,“发展人工智能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开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符合我校专业布局和学科定位。”

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  

高职专业设置的“加减法”,不仅增加了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适配性,也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多与自身兴趣和潜力相匹配的专业选择。然而,新增专业的设置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等。在推进新增专业设置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专业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加强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区域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本地区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已与区域内30余家幼儿园(托育部)、托育园、早教中心以及地方妇保院等机构合作,开展协同教材开发、协同社会培训、协同人才培养。学院也进行了科学的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确保学生掌握婴幼儿照护和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够顺利且迅速适应职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朱运利也提到,今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申请撤销了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相符、就业前景较差、人才需求量低同时近三年招生都不足10人的16个专业,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导游、资产评估与管理等老旧专业。“撤销这些专业的决定更为慎重”,是在对近三年招生、就业、与产业契合度等专业建设开展情况进行了自查评估后做出的决定。

而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增设原因,也包括就业广薪资高。朱运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根据北京市人社局调研数据,经测算,北京市工业互联网相关新职业的月薪约为19311元,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月薪中位数为21420元。

5年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先后申报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新专业13个,“大大提升了专业群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今年新申报的4个专业,均经过了前期的调研和专家论证,也都具有良好的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专业建设基础。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新技能、新人才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正如朱运利所说,“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院校动态】

1.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数字化业绩评价体系 建强教师队伍(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年年初,浙江省对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进行系统部署,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加速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教师业绩数字化评价体系,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教师业绩进行全员、全过程、全规则评价处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探索数字化改革创新

学校在原有教师评价制度与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信息化、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托数据中台,利用多种技术工具从各个业务系统抽取数据,形成教师业绩评价表,再通过线上业绩库比对确定相应工作的业绩分,最终计算总得分。与此同时,学校深入剖析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评价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革创新。

流程整合精简化。业务层面,学校依托数字化改革,设置改革专班统筹协调教师业绩评价、部门业绩评价、科研奖励、教学业绩奖励、经费公示等事项,重新梳理15个流程,合并3个流程,解决流程梳理难的问题。

评价对象数字化。学校为不同角色、不同岗位的评价主体设置评价目标,将评价要求具象化,解决教师理解不全、不深以及业绩评价不够透明的问题。

业绩标准数字化。学校建设两级业绩赋分中心,兼顾校级统一标准、分院动态灵活的现实需求,为不同等级业绩定级赋分,解决业绩定级难的问题。

评价过程全数字化。通过综合集成各业务系统,学校推动评价体系实现业绩数据流转贯通,实现评价过程数字化,解决平台整合难的问题。

完善数字化考评架构

围绕“两中心、一平台”,学校着力建设数据中心,实现业务数据、人事数据归集和清洗,完成评价业务数据化,完善多种角色、岗位评价主体数据化过程。建设赋分中心,实现业绩赋分标准数字化,引导评价参与者快速、准确地为业绩赋分。通过业绩评价平台实现业绩规则校验、业绩赋分审核,最终通过业绩计算、统计分析模块,实现个人业绩、部门业绩多种方式输出等功能。

业绩评价模型涵盖教师业绩各部分内容,体现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对教师评价的多样化要求。围绕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大目标,学校精准梳理教师任务,并将其体现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包含日常教学工作、教学建设研究、科研工作和其他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评价对象的不同岗位、不同角色,在重点工作中由各二级学院设置不同的评价比例,确保以统一评价模型为前提,全面灵活评价教师工作,有的放矢提高教师考核水平。

评价标准设置两个等级,通过建立两级赋分中心,实现教师业绩评价标准数字化。其一是高等级业绩,包括省部级课题、论文、案例、竞赛指导等,后续涉及二级学院评价奖励,由学校考核办出台业绩标准,通过建立校级业绩赋分库将该部分业绩标准数字化。其二是由各二级学院认定的业绩,包括校级或院级项目、课题、教学改革等业绩,各二级学院建立分院级赋分标准,通过评价平台将评价标准数字化。

学校依托各业务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构建一体化平台,集成业绩数据评价平台,解决流程梳理难、平台整合难的问题,实现教师业绩评价过程数字化。在流转过程中,重点监测关键数据,创建流任务或者批任务,构建实时或离线的数据仓库计算,以提供多维度数据比对,有效解决缺少全局性业绩统计分析、决策所需高质量数据的问题。

数字化评价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以数字化手段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有效整合教师业绩评价、部门考核、教科研奖励等多个跨部门、跨业务的事项流程,进一步细化教师业绩评价相关核心数据,切实提升评价数据质量。全过程数字化业绩评价平台引导教师完成业绩评价,推动教师和各二级学院完成数据分析,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提供坚实支撑。

学校数字化业绩评价模型建设两级业绩赋分中心,依托数据中台,综合集成各业务系统数据,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实现业绩评价全过程数字化,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业绩评价体系、模型、系统平台。该评价体系有效减少了评价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引导教师高效完成业绩评价,进一步增强评价过程的透明度,教师评价满意度显著提高。

依托数字化评价体系,学校构建了一套针对核心数据治理的有效方法,促进核心业务数字化水平提升,完成业绩评价闭环管理,用数据支撑动态改进,全局性掌控各部门、人员绩效情况,支持有效决策。

未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坚持“融入绍兴、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弘扬“明德敬业、知行合一”的校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数字化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以强大师资力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匠心精神、人文情怀、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333”模式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探索“333模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三联动,构建大格局

校地联动。学校与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集聚校地优势资源。推动基地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列入江北新区党政理论培训基地,打造“社区讲堂”“农家课堂”,共建工人运动纪念馆、江北新区红色文化展陈馆等。推动团队共长,思政课教师受聘为基层宣讲团成员、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教师,党政干部等受聘为兼职思政课教师。推动文化共研,共建“南京江北新区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校地携手开展“铁路红色故事进社区”等系列实践活动。推动文明共育,组织师生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等学习调研,开展科学普及、法律服务、环保宣传等实践活动。

校校联动。横向联动,抱团发展建马院。发起成立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创新发展联盟与6所兄弟院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混编名师团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同备一堂思政课”等,盘活各校的区域优势、行业优势、工作优势、资源优势,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通堵点,共同实现创新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纵向贯通,聚焦问题建“金课”。发起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虚拟教研室,涵盖高职、中职、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10余所学校,立足南京江北新区,注重地域协同,着力推进“专家引领、交流互动、集体研修”队伍一体化、“研课、磨课、展示课”“金课”一体化、“共建共享共学共研”实践教学一体化等建设。

校内联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推进“大思政课”向专业延伸。通过学科协同中的价值引领推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通过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构建共增“守渠力”的立德树人共同体,通过教学协同中的示范引领打造显隐结合的课程“一盘棋”。思政课程与日常思政有机融合,推进“大思政课”向日常拓展。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课教材编写、“青马工程”、志愿服务、新生教育、日常教育等工作,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间的壁垒。

三聚焦,建强大队伍

聚焦提升胜任力,建强主力军。站稳站好讲台,讲好思政课。以学新思想、学教学法、学先进榜样“三学”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教学功底、对标补差补短,以走近学生、走近社会、走近专业“三走近”回应学生关切、了解现实生活、服务人才培养,以教学诊断日常化、集体备课经常化、技能练兵常态化“三化”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注重跨界历练,在服务中学习提升。在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中提升跨专业素养,增强将思政课与专业元素结合、思专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共同体中加强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研究基础上,推动高职思政课适应性变革,解决内容断层、重复交叉等问题;在校地合作中,结合区域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理论阐释和宣讲;在校企合作中,积极参与企业文化阐释宣传、企业职工培训,为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育教学等提供建议。

聚焦激发新活力,壮大生力军。聚合力联讲,“小讲台”变身“大讲堂”。校领导发挥工作优势、专业优势带头讲,推动思政课建设管理与思政课教学的良性互动;专家学者发挥理论优势、实践优势全面讲,推动理论深度与教学温度的有机结合;模范人物发挥示范优势、交往优势鲜活讲,推动教学亲和力与实践模仿性的有机融合。挖潜力联讲,“隐课堂”变身“显课堂”。加强馆校协同育人,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场馆讲解员纳入兼职教师队伍,在主题鲜明、感染力强上下功夫。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将企业文化场馆、实践实训基地等生产基地解说员纳入兼职教师队伍,在思专融合、示范性强上下功夫。

聚焦培养自育力,培育后备军。以“小社团”助力“大思政课”。通过朝阳社、尚德社、演讲协会、辩论协会等思政社团建设,依托“江北新区红色文化研究”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将社团骨干培养为学马研马先锋和文化小达人,发挥朋辈效应引领更多学生健康成长。以“微宣讲”助力“大思政课”。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等品牌项目,让学生在化身“小老师”的模仿中展示思政课改革创新举措,从“悟道”转为“传道”,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开展“铁路红色文化进社区”“文明宣讲进乡村”等实践活动,在微宣讲中坚定“四个自信”。

三融通,打造大课堂

内容融通。立足实际,在国家统一内容基础上,强化职业性、体现行业性,以“政治底色、职业本色、行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精准供给。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必修课,加强“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专题教育,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铁路救国、兴国、强国的历程及红色基因。

场域融通。打通壁垒,联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用社会大课堂激活思政小课堂,强化实践性,立足教材蓝本,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活化教学素材,用鲜活实践诠释枯燥理论;强化数字思维,借助慕课、微课、虚拟现实等,引导学生在小课堂中看“大世界”;强化学生主体性,采用新闻播报、专题研讨、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思政小课堂之要素再造社会空间,将自然的社会环境转化为教育环境,让社会真正成为“大课堂”。

平台融通。用好省部级“大思政课”基地,与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等多个红色场馆共建,开发“重走奉安大典之路 缅怀伟人孙中山先生”等30余个实践项目,加快建设模拟法庭、红色文化虚拟现实体验馆等校内实践平台。通过校企、校内共建共享,打造融专业实训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双基地。

目前,学校初步构建了纵横协同的“大思政课”建设大格局,建设了专兼结合、教学相长的“大思政课”大队伍,打造了底色明、特色亮的“大思政课”大课堂,“大思政课”建设质量得到提升。未来,学校将持续提升“大思政课”建设成效,促进学生德技并修,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助力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专家观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要发力

(作者:殷堰工   来源:中国教师报 )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而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也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赋能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既需要“高精尖”科技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该如何主动作为才能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积极发挥基础性作用?

笔者认为,立足当下,职业院校要在产教融合的主线下精准对接产业、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并发挥“金课、金师、金教材”的作用,合理优化教学组织流程。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加大培养力度,通过项目推进、技能比赛、劳动教育、强化考证等多样化的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推动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项目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加速器。职业院校要依托以凸显“复合”与“实践”为主要特色的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等项目,带动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养项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培养项目、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服务专业群培养项目、智慧农业专业群培养项目、生物医药专业群培养项目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实施学徒培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开发建设高水平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在实施阶段,职业院校应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教学,进一步加大实践能力提高的力度,为企业培养“用得好、成长快”的能工巧匠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培养爱党爱国、具备工匠精神、敬业奉献,且技艺精湛、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提质增效、蓄势赋能。

职业技能比赛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舞台。通过职业技能比赛,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透彻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从而形成“比学习、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能”的目的。为此,学校应深化“以赛促学”的培养策略,引导学生钻研技能大赛相关项目的技术标准、技术参数、比赛规则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使技能比赛“树旗、导航、定标、催化”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为充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职业院校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要结合所在的行业和区域特点,科学制订符合实际需求的劳动教育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注重学生对劳动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找准本专业的劳动属性和劳动指向,强化专业劳动教育和专业劳动发展趋势教育,以专业的劳动实践为主旨,有机融入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教育,强化技能成才的理念,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强化“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证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各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在“1+X”证书的制度下,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他们能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1+X”证书对接产业需求,要在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的同时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工作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故而,学校要在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学历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引和指导,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学分转换等方面的重要事项上,要确保制度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实施,让学生在学习和考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