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4年第5期
日期: 2024-05-2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4年第5期(总第48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4年5月

【高层动向】

1. 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召开

2.技能报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院校动态】

1. 苏州经贸职院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四注重”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

2. 武汉职院专业对接产业,联通政行企校——“三全”模式走实产教融合路

【专家观点】

聚力新质生产力 变革高职办学模式


【高层动向】

1. 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召开

(来源:教育部)

5月10日,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在天津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会议。天津市委副书记陈辐宽、副市长张玲出席会议。

怀进鹏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们必须及时跟进学习、全面深刻领会,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培养国家战略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怀进鹏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速度和成色。一要坚持目标导向,共同营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良性生态。锚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自主培养急需人才的大目标,立足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格局,适应加速演进的大变局,以大规模、有组织、成建制的产教深度融合方式,探索培养与现代经济、现代科技、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和破解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评价标准、课程教材、资源配置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推动企业关口前移与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促进创新创造与产业市场有机衔接,推动大学实现技术转移和问题驱动下的科研水平提升,增强学生在重大工程实践中解决大规模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方式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转换。三要坚持效果导向,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强化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重点任务;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探索出符合自身背景特色、契合产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彰显国际工程教育水平的培养模式,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培养的新范式;加强管理服务和关心关爱,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关注学生学习成长;完善政策体系,切实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支持保障。

张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打造了信创、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数字经济4个产教联合体,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扩面推进新工科建设,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正加快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推进的重要抓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提供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真诚欢迎广大科技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天津这片沃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推进会上,“国家工程师奖”获奖团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XbotPark机器人基地、教育部研究生司有关负责人发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业、浙江大学、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南大学、国铁集团、天津大学作专题交流分享。

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国防科工局等部门司局负责同志,北京、上海、天津等13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天津市有关部委局负责同志,59所试点高校、8家中央企业,以及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4个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技能报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来源:新华网)

教育部最近公布了两批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共有33所高校,其中校名带着“职业”二字的便有16所。“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加速确立,职业院校迎来了蓬勃生长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社会各方对职业教育“新”和“实”的期盼越来越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的产业技术工人,从而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推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大飞机、大邮轮等大国重器的加速问世,凝聚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心血,也呼唤着更多“新鲜血液”融入其中。

充满朝气的职业教育更能有效发掘人口潜力,为更多人提供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职业院校获批新校名实现升本,意味着全新的办学起点。职教本科,不应成为普通本科的简单复制;职教本科院校,也不应成为“专升本”考试的培训场所。学制年限的延长,要与更新的办学理念、更新的培养方案、更新的办学条件相匹配。如此才能有助于聚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核心任务。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的新业态新职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未来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进一步契合国民经济发展、产业迭代升级的脉搏,同时让更多在一线崭露头角的大国工匠走入学校选能育才,让热爱与专注的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以人为本、技能报国,狠抓“新”和“实”,职业教育势必大有可为。

【院校动态】

1.苏州经贸职院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四注重”打造实践育人新范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为此,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实践资源,创新实践形式,完善体制机制,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受教育、长知识、强能力。

注重思想引领,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苏绣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的中国风味、匠人匠心和时代精神,需要同学们用心去领会。”在卢福英刺绣艺术馆,江苏省劳模、苏绣技艺非遗传承人卢福英分享了自己与苏绣技艺50多年的故事,为同学们讲述“什么是工匠精神”。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卢福英大师于2020年共同组建了卢福英大师工作室,帮助学生了解苏绣技艺与文化精神,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培养具备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系列活动,发挥包括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业劳模和技能大师等在内的师资的教育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铜器大盂鼎和大克鼎吗?这两尊国宝和我们眼前的潘宅息息相关……”在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潘祖荫故居前,2022应电02班的宋冰向同学们讲述了潘达于先生藏鼎、护鼎、捐鼎,让国宝重归国家和人民的感人事迹。“潘达于先生坚韧不屈守护国宝,爱国爱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学校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和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苏州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等多家单位共建了10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把学校“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堂“走起来”“活起来”,让思政课如盐入味、入脑入心。

注重多方协同,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做主播需要哪些技能呢?”“怎样才能当好一名主播?”近日,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直播室内,50余名来自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的小学生好奇地看着大学生主播现场进行直播带货。“我来当主播!”“那我是助播!”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分组进行直播带货初体验。

学校联合企业、学校、社区共建沉浸式、交互式的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其中学校“电子商务智慧运营职业体验中心”获评首批江苏省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该中心通过真岗位、实操作、全流程的职业体验,为省内中小学生提供电商职业启蒙、认知教育与拓展培训等,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培养生涯规划、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我宣布,苏州市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盛世霓裳·东渡杯’纺织服装职业技能校企国际邀请赛正式开幕!”随着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驰轩发出开幕指令,苏州市高端纺织产教融合联合体主办、学校和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校企国际邀请赛正式开始。

“同企业一线选手现场真刀真枪地较量,发现了自己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方面的诸多不足。我要继续下功夫苦练技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学校学生刘天瑞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了服装制版赛项的一等奖,并晋升服装制版师三级(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路径,学校积极与引领行业发展、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智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优化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与世界500强企业盛虹集团共建“盛虹企业学院”,与企业互聘互用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等任务,实现人才共享。同时,根据盛虹集团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完成“招生(招工)—共同培养—实习就业”的全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注重“专业+实践”,打造实践育人工作品牌

“能够用美术专长服务于留守儿童,书写了我一生中最骄傲的故事。”2021级视觉专业的朱秋雨说道。作为视觉传播专业的她专业素养过硬,但被动、守旧的思维限制了她的成长。辅导员王丽利用“专业融通+志愿实践”的思路,帮助她组队设计儿童美育课程,从方案的敲定到一个个案例的打磨,傍晚“七点有约”成为了她和朱秋雨团队的默契,经过60多个日夜的打磨,包含“思想引领、非遗传承、美术创作和科创精神”四大模块、15个主题的104节美育课程在江苏12个乡村开始试行与完善。王丽还指导她成功立项了团中央“七彩假期”团队,并和同学们一起服务于江苏省丁泾村、柳舍村等地区2300余名乡村留守儿童。朱秋雨同学也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成为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志愿者。

“我们以实践育人为‘支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融合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建立‘提升个人素养—培养核心技能—培育创新精神’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工作法,助推学生成长成才。”王丽分享了她15年如一日深耕学生工作的经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抓手,打造学校“苏金猫”志愿服务品牌,组建由专任教师、青年博士、教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跨年级、跨专业有机结合,积极和政府、企业、乡村、社区等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强化社会实践联动。同时,以“信仰公开课”为载体,组织开展“实践归来话收获”主题报告会,让实践成果辐射更多青年。

注重特色创新,打造实践活动课程化

“我学的是跨境电商专业,要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更要在实践实战中磨炼专业技能,才能练就真本领,以真才实学奉献社会。”2021跨境01班田雨培是“森林半岛”项目的主要成员,从校赛到省赛再到国赛,她和团队成员搜索过1万多个词条,咨询过50多家跨境出口商,先后走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5家科技领域的权威平台和苏州跨境电商产业园20多家企业,最终从全球421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走进总决赛,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和这个项目一起成长的经历就是在一次次挫折中战胜自己,既让我充分认识到创新是第一动力又让我感受到创业过程必须时刻面对困难和挑战!”

学校把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特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加入1个创新创业团队、参加1次创新创业实践、取得1个创新创业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益南表示:“学校创新‘课堂教学生产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与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同排课表、共进教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两个课堂学分赋能个性化,对学生创新作品、发明专利、发表论文、竞赛奖励、‘1+X’证书、荣誉表彰等项目完善‘学时互通、学分互认’的制度,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贯通。”

2.武汉职院专业对接产业,联通政行企校——“三全”模式走实产教融合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

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

“他们已熟练掌握机电技术技能和芯片工艺,在芯片产线运维方面也表现得游刃有余。”近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一批“机电芯”复合型人才经过一年的联合培养,走上芯片专业技术岗位,获得了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训的企业人员高度评价。

这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华为海思、湖北九峰山实验室、长江存储等芯片企业,探索“机电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近年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联通政、行、企、校,构建“全订单、全人员、全方位”“三全”模式,实现66个专业对接光谷产业体系,累计输送12万名技术技能人才,蹚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立足“全订单”,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课岗交融。作为全国首家提出“订单式培养”的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紧密衔接用人企业需求,让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中“活起来”。学校光电技术应用专业负责人吴晓红邀请6家知名光电企业技术专家进校,按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共同梳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遵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由校企双方混编成“双师”教学团队联合“作战”。

课岗融合的教学过程不仅利于学生知识融会贯通,也为企业遴选人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武汉职院&中信科”移动教学基站组装项目中,该校李雪教师团队积极引岗入校,将企业生产实践流程和场景“搬”进校内,同时引入企业工程管理和决策机制,学生在校就能当“工程师”领“薪资”。校友王昌玮就得益于在校期间参与了该项目,成为被企业发现的“好苗子”,入职半年就顺利晋升为主管工程师。

调动“全人员”,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开放式办学新模式。“这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学院的事。校领导、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都会定期走访企业,了解行业发展,深化供需对接。”武汉职院合作发展处徐爱胜介绍,学校与1000余家企业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实施“千人千企”工程,常年推进“访企拓岗”活动,鼓励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系统掌握专业技术流程、专业前沿、行业动态及岗位素质和知识技能要求。一头向课堂延伸做深做实工学结合,另一头向产业延伸促进产教融合,实现课堂和产业的双向延伸。

坚持“全方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统筹布局谋划全新发展。学校于2019年牵头成立了湖北省芯产业职业教育联盟,以光电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为纽带,汇集政、校、企多方力量,优势互补,全面推进光电信息产业内联盟单位实现多方面的共享共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算起来,我们对接中国光谷光电信息产业已经有20多年了。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自然就与整个产业体系有了密切关联。”武汉职院教师李雪说,“光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与发展增加了产业对知识和人才的吸收,从‘引企入校’到‘引产入教’,见证了学校专注产教融合内涵建设的发展与转变;同时,学校向企业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也将必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三全’产教融合模式,牵头成立了1个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职教集团、5个产业学院、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着力培养了一批扎根中国光谷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鄢烈洲说。


【专家观点】

聚力新质生产力 变革高职办学模式

(作者:王振洪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职业教育如何借“新”突破,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新命题、新使命。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驱动、跨界协同、开放融合,持续增强服务发展的核心能力。

重塑办学生态

产科教一体化打造新质平台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新进程中,职业教育要把准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脉搏,重塑办学生态,搭建能有效整合产业、科技、教育资源,能有效运行技术创新型教学科研的“新质平台”。

聚力打造产科教一体化合作新平台。针对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由单一环节创新转向整个产业链条或产业生态圈创新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树立平台思维,根据区域产业形态和对技术创新的不同需求,实施区域发展“深融”计划,立足“园区”、强化“实体”,探索“大园区统筹、小园区承接、多企业主体、产业链加盟”的体制机制,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共同建设产教综合体、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实体“产科教一体化”平台。如金华职院新建智慧航空工程创新中心,入股共建半导体科技实体企业,整体提升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与行业企业共建“一个专业群对接一个产业园”的生物制药产教综合体,促进专业群融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建成浙中生物医药工程实践示范中心;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实体运行实验农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

全力培育市域产教联合新生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下沉一级,资源聚合、辐射地方、支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质生产力集聚优质创新要素高效运行的属性相契合。高职院校应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区域发展深度捆绑,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开展人才培养、联合攻关、集中突破,破解过去产教联合存在的虚拟化、空心化、表面化难题。金华职院作为牵头单位,依托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区域数十家企业、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成立“金义都市区产教联合体”,积极探索产科教一体化、中高本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产学研训创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人才培养举措,为加快培育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提供“跃迁势能”。

下沉县域打造校地合作办学新格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精准配置高级生产要素,促进区域优质要素资源不断集成、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县域吸引和留住高等教育人才的内驱力极大增强,对联合举办乃至独立举办高等教育渴望迫切。下沉县域办学,将成为校地优质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配置效率提高、职业院校集成化关键办学能力增强的有效路径。近年来,金华职院积极下沉县域,构建“主校区+N个分校区”的办学新格局,与武义县人民政府共建“武义学院”,在永康成立浙中五金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打造以县域现代产业学院为形态、以中高职一体化为核心的区域产教联合体新样本。

升级专业体系

校行企一体化打造新质专业

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联系的纽带,应与新质生产力质态发展相统一,与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发展优势相一致。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布局以及产业链数字化和绿色化需求,规划与之相契合的专业体系和教育资源,确保育人要素与生产要素匹配对接和融合统一。

循产建群,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布局专业体系。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服务面向的区域中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的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与之相契合的专业群体系。在此过程中,应着力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数字经济等国家重点战略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浙江正在打造“415X”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金华正在打造“2+4+X”主导产业集群。金华职院综合考量区域产业特色和学校专业办学基础,对学校内部专业结构体系进行全方位调整布局,从打造“一老一幼一制造”三大高峰向构筑“一工一农”新高峰强化,加强先进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专业布局,重点打造一批新技术全面融入的新质专业。

以群破界,融通专业群集群发展组织边界。为充分发挥专业群在服务产业发展上的集群效应,高职院校应变革传统的二级管理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组织边界,围绕专业群建设,重新调整、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新以专业群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应对产业集群对体系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金华职院以专业群为依托,按照“一专业群一平台”的建设思路,对应每个专业群所面向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特征,集中力量架构一批产教融合平台,组建多样化产教协作组织,同行业企业联合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专业群高峰。

科技赋能,推进专业建设的现代化迭代升级。加速建设同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高度跨界、嫁接和融合的新兴专业,是优质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要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推进专业建设迭代升级。金华职院立足“四新、四化”,对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商科建设要求,强化技术技能的融合交叉,推动专业的现代化改革;对接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广泛融入专业教学,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聚焦双碳目标、生态文明、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推动专业绿色化改造。未来3—5年,学校将重点支持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和养老托育、现代农业等重大民生领域的专业迭代升级。

创新学习模式

学训创一体化打造新质课程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真实生产、实习实训、科技研发、社会培训、创新创业等更加多元跨界的途径对学生展开系统培养,提升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

建构跨界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从“跨界”理念出发,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从产学研训创一体化切入,将科技、科学和应用科研等要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企业项目进课堂、能工巧匠上讲台、师资队伍下企业、师生作品进市场”的局面。高职院校要以解决工作现场复杂问题为目标,将技术技能和思想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绿色素养充分融合;要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将工程思维、工匠精神、人文素养交叉融合,培养知识复合、技能较强、具备创新精神的“现场工程师”。

打造跨界混编科教创新团队。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教师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而应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创新的指导者。这当中,建构产学研训创一体化跨界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打造异质性跨界混编科教创新团队是基础。高职院校应以产科教平台为载体,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的科教创新团队,培育以企业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和学校社会服务型教授为核心的科教团队带头人;创新教师企业实践机制,骨干教师要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开发跨界融合新技术课程群。要实现育人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技术赋能的融合统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应对技术迭代变革带来的冲击挑战,以“课程适应性”理念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为载体,打通产学研训创之间的育人边界,校企共创基于产业链群、职业岗位、工程项目、工作场景的新技术课程体系,重塑课堂生态,提升专业群课程体系和行业衔接的耦合度。高职院校应以数智化、绿色化驱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重构,重点建设专业群优质平台课程、产科教融合高阶课程、中高本一体化课程、技术发展前瞻课程、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等“五个一批”的新质课程,实现课程链与产业链新科技、新标准、新工艺发展同步。同时注重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面向特定产业领域,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频共振。

(作者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