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4年第6期
日期: 2024-06-3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4年第6期(总第49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4年6月

【高层动向】

1. 教育部对多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专项督导

2.协同发力,促进高职生高质量就业



【院校动态】

1.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机制创新 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笃学尚行谋发展 强质筑基育英才

【专家观点】

对标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高层动向】

1.教育部对多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专项督导

2024-06-27 来源:教育部官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策部署,教育部近期组织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督导,由部党组成员带队赴安徽、辽宁、河北、北京、江西、天津等省市开展实地督导。

教育部强调,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好,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教育部强调,当前高校进入毕业生离校阶段,要抢抓促就业冲刺期,加力加快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一要加力拓展就业岗位,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组织线上招聘,各地要持续举办招聘活动,不间断推送就业岗位信息。二要加快组织政策性岗位招录,用好稳岗扩岗促就业政策,实施“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三要用心用情做好指导帮扶,关心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特别是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进展,提供有针对性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四要规范做好毕业去向登记,开展省校两级就业数据自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细致做好毕业生离校服务和部门间服务接续工作。五要有力防控涉就业风险,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2.协同发力,促进高职生高质量就业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4-06-11)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寻良策”系列报道,围绕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展开深入剖析和讨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各界应协同发力,切实推进高职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改变人才评价观,营造良好就业软环境。全社会需树牢“人才不问出处、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真正从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要求出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择业就业和生涯发展规律,推动人才评价改革,营造崇尚技能、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需以就业政策为牵引改革人才评价,持续优化政府和行业政策,确保高职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与普通大学生享有同等权利,让技术技能人才享有平等就业权发展权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从职业发展体系入手改革人才评价,立足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长远目标,加快建立完善“新八级”职业岗位晋升体系,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形成有利于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长发展的浓厚氛围。企事业单位应优化技术技能积累与薪酬待遇、岗位晋升、职业发展相衔接的评价导向,持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技能成才成为高职生的普遍选择。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和强化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将职业技能等级、技术技能水平与素养作为学业评价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志向,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强化区域统筹观,增强人才供需适配性。职业教育需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精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适配性。进一步强化产业与职业教育规划的区域统筹,政校行企四方紧密协作,紧扣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及产业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尤其在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和孵化新兴产业进程中,应充分考量区域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和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使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更明确、人才供给更精准。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资源的区域整合。区域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也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政校行企应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共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平台,促进市域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高效融合、互通流动。进一步强化人才供需信息的区域共享,以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打造省域或市域数字化就业平台,实时发布公共服务、就业政策、人才岗位等信息,加强财税、金融、社保、培训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就业指导功能,推进行业性、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实现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端的精准对接。

深化多元培养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政校行企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着力完善产科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校、企业、行业以及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平台,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行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提供行业资源支持,科研机构则提供应用技术研发资源并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以产定教、以研拓教,确保高职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产业需求、先进技术技能和就业岗位。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现实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企业现场问题为关键,搭建专业对接企业集群的合作平台。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适合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并选择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及较强指导能力的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担任带徒师傅,实行学习学期与工作学期交替制度,实现课程教学在学校、企业之间的有序轮转,推动行业与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准员工、毕业即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树立协同服务观,提高学生求职精准度。高职院校应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精准、精细、精心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共同搭建精准的信息平台,建立毕业生求职意向模型,对学生生涯发展、就业意向调研、学生访问用人单位信息、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及岗位池变化等情况进行归集统计分析,实现岗位供给的精准匹配;加强与重点合作企业的联系,将职业教育特有的“线场模式”引入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无缝衔接。共同开发精细的就业市场,通过联合政府力量、联通行业协会、联结用人单位,实施政策性就业岗位的整合供给,开展就业市场及就业需求的动态研究,实施访企拓岗、实习就业一体化管理等举措,有效拓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市场开发的广度、精度和深度。共同提供精心的就业指导,建立健全政校行企资源协同共享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协调联动机制、就业研判常态化机制和人才供需一体化对接机制。


【院校动态】

1.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机制创新 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4-06-11)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始终坚持主动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实施“三协同、四统筹、五统一”育人模式,发挥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用,推动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加快构建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政校企”联动 成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职业教育集团”

通过牵头成立包含政府部门、中高职学校及合作企业在内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职业教育集团”,形成职教集团下的“政校企”联动机制,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

集团的建立不仅强化了学生在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方面的积累,更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集团的引领下,试点专业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和高水平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专业的学习平台。

此外,还形成了职业教育系统内的集团化运作机制,不仅优化了青岛市职业教育内部的生态环境,还改善了其外部环境,使得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青岛市职业教育培养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加符合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保障区域内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统筹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及聘任等方面工作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学校携手并进,共同组织招生工作。双方建立了动态的试点中职学校及试点专业遴选机制,形成专业的审核遴选工作小组,精准定位试点学校和试点专业。此外,双方坚持“部门协同、分工负责”的原则,由学校职能处室负责总体规划和业务指导,各二级学院与中职学校建立对口联系,协助完善就业工作。

在学生管理方面,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将试点专业学生纳入内部管理,与中职学校共同开展为期一年的入职教育。同时,建立专业导师制,为每个试点专业配备兼职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与指导。

在实训实习管理方面,双方共同出台相关文件,定期召开实习工作会议,在中职学校试点专业同步运行岗位实习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学院全面掌握试点专业学生岗位实习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管理,通过教务与专业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教学计划、选课、成绩录入、学籍管理等工作的数字化管理。这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重要依据,也是实时引导管理试点中职学校教学进度的重要手段。

在教师培训及聘任方面,学校自2017年起持续开展多个模块的培训,提升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双方共同开发网络优质资源共享课程,编制优质教材,实现教学、研究、培训的有机结合。

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程体系、考核标准

根据《2023级五年制中高职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学校牵头精心编制了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前三年重点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认知感,将高职阶段的大学英语、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规划等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前置到中职阶段学习;后两年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通过实训和岗位实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实现中高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通,学校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划分教学单元。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重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获得连贯、系统的知识。同时,共同编写新形态教材,将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材体系。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组建了一体化中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开展教改课题和科研课题的专题研究。中高职相关专业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就教学进度、考核办法、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课程为载体,共同开发网络优质资源共享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实施方面,学校实现了教学思想、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办法等一体化。中高职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课堂教学方法。依据中高职课程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合优化原则,对教材、课程及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确保中高职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考核评价标准、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全面贯通和衔接。

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思政课师资培训暨全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通过统一学习、集体备课、观摩与研讨等环节,提高教师的政策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思政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笃学尚行谋发展 强质筑基育英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4-06-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将“铸魂育人”综合改革引向深入。一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双高计划”升级晋档和创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两大目标,紧跟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开展“解放思想谋升本 真抓实干谱新篇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主题大讨论,提出“轨道为主、融合发展、数智赋能、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培养智能高铁运维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服务高铁安全智慧运行”特色办学之路。


党建引领 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


学校始终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秉持“家国情、铁路魂、工匠心、复兴梦”核心文化理念,立足铁路特色,擦亮“铁”字招牌,在凝心铸魂中汇聚铁院力量。

激发党建工作活力。学校坚持培育为基、重在建设、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制定《党支部工作指导手册》《“基层党建怎么干”系列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规范党员发展流程,持续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举办基层党建“大家谈”高峰论坛,扎实推进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与质量创优工作,促进党建与业务高质量融合发展。2023年以来,学校获批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党组织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获批2个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4个河南省高校基层党支部抓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拓宽思政育人路径。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严格按照1∶350和1∶200的标准,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队伍,举办学工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组织180余名专兼职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能力专题培训,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师教案评比、基本功竞赛以及“大练兵”“大展示”等活动,不断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学校思政战线先后获批河南省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获得河南省高校首批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高校“融媒体+育人”工作试点单位、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等荣誉。


锚定事业发展方向。学校党委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即坚持“跳出郑铁办郑铁,跳出教育办教育”理念,瞄准标志性成果和标志性事件,走交叉融合、重点突破之路。学校确定“双高计划”升级晋档和创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两大目标任务,并明确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的创建路径,即“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主线”,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努力建成本科层次轨道交通类职业技术大学。


内涵建设 开拓育人工作新局面


学校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11项重点任务为抓手,大力推动内涵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成果培育、师生竞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三教”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夯实“五金”基础,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里程碑式重大突破。学校国家“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获评“优秀”等级,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护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3个专业分别获批河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骨干专业、示范性特色专业、示范性新兴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获批河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3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8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部教材入选国家“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涵养优质人才生态。学校着力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突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以积极推进职称评审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育人质量。2023年,学校组织教职工参加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14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3人、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17人、双语培训30人、专任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83人,组织开展寒暑假研修、法治专题学习近3000人次。大力实施“引才聚智”计划,共引进紧缺专业博士、技能大师、知名专家12名。学校连续3批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第三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个集体入选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名教师入选新时代职业学院国家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对象,6名教师入选“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名师”,16名教师入选“河南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育对象,2名教师获评河南省文明教师,2名教师荣评河南省教育部门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教师获评河南省教育部门最美职教技术能手。

深耕专创融合沃土。学校坚持德技并修,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大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广大学子技能立身、匠心筑梦。2023年,学校成功孵化文创、科技、社科等领域创业公司35家,学生在各类赛项中荣获国家一等奖57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74项。学校首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并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城轨智能运输”赛项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冠军。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国家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该赛项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6项,喜捧高职高专组奖项“TI杯”,获奖成绩位居全国高职院校首位,实现了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九连冠。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国家奖项数量位居全省高校专科组冠军、全国第二名,大学生技能竞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产教融合 展现服务地方新作为


锚定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找准校企合作着力点,通过多元合作、协作育人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紧跟高铁产业发展。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铁路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紧扣职业教育发展新时代新要求,率先开发了完整的面向中国高铁产业链的图谱,把准高铁产业发展脉搏,对接智能制造、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等高铁产业链条,在全国高职院校率先实现高铁专业全覆盖,形成了铁道机车专业群等7个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专业集群。河南省教育部门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共建学校,组建郑州铁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建成3个全国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32个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主持、参与制定16个铁路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校企共建课程600余门,主编的30多部高铁专业教材被广泛使用。2023年,学校获批全国首个国家铁路局动车组模拟驾驶资格实作考点,牵头组建铁路运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深度参与城轨建设。作为河南省较早举办地铁专业的职业院校,学校紧追地铁建设步伐,及时优化专业布局,牵头组建河南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郑州地铁校企合作建立郑州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与洛阳地铁全方位开展合作,全程参与其建设与运营。地铁专业毕业生遍布郑州、洛阳、上海、广州、深圳等地。2023年,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93项,筹建完成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0个工匠实验室,作为首批单位获邀参加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先后培育打造了智能制造等6个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重点企业、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搭建校企“产学研创”平台,16个产业学院、11个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郑州地铁、河南禹亳铁路公司联合开展科技攻关50余个,取得研究成果100多项。2023年,学校牵头的“职教工场”项目成功获批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立项,先后获评全国高等学校“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培育建设单位、工信部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建设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产教融合型职业院校培育单位,在SCI、EI等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13篇,授权发明专利115项,开展横向技术服务61项,到账经费1334.3万元,同比增长73.1%,在2023年公布的高校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居河南省高职院校首位,学校科研水平再创新高。


技术引领 传播中国职教新经验


学校积极参与跨境教育服务,依托中国高铁技术领先优势,承担多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起草推广职业、专业、课程标准,并总结先进经验与做法,为推动中国职教标准“走出去”贡献力量。

开发国际职教标准。学校联合国家教育部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成立轨道交通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积极调研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建立情况,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逐步打通中国标准推广渠道。学校选派教师赴亚吉铁路开展机务和电务培训,与企业共建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承接亚吉铁路电力机车司机来华培训,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驾乘人员核心技能开发五大模块14门产教融合双语课程,制定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标准1个、课程标准14个,联合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等公司对学员开展考核鉴定。学校入选首批“未来非洲”职教合作特色项目,成功实现了中国标准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老挝、菲律宾等国的落地,极大增强了中国职教标准的国际适应性。

开展国际评估认证。学校率先加入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国际专业标准认证评估计划”,对标对表英国资历框架和欧洲资历框架,开展5个重点专业的国际化认证,完成2项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建成护理等8个国际化专业实训室。铁道机车、铁道车辆、动车组检修技术和护理专业正式通过UK ENIC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达到英国资历框架(RQF)5级和欧洲资历框架(EQF)5级水平,为进一步开展跨境教育服务和推广中国职教标准奠定了坚实基础。

拓展国际援外培训。学校探索构建“平台+项目”的标准推广模式,联合海外高校和中资企业共建詹天佑学院、培训中心和实习基地,先后承接亚吉铁路技术人员培训项目、菲律宾理工大学铁路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项目等。2023年,学校主持开发电力机车驾驶技术员、铁路线路工、铁路运营管理工程师、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8项,开发岗位技能培训包12个,录制全英文教学视频531学时,编写活页式专业教材30余部。同时积极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举办海外师资专题培训,参与世界职业教育大会、校长论坛和国际展览等人文交流活动,宣介中国职教模式,解读中国职教体系优势,不断筑牢中国职教标准“走进、走深、走实”的根基。

立足新发展阶段,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锚定“双高计划”升级晋档和创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两大目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奋力开创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专家观点】对标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18日)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端研发人才,同样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亟须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引领下,积极进行创新转型。

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创新的力量离不开人工智能、5G、元宇宙、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科技和前沿科技。传统意义上,技术主要意味着身体操作,但对于高新科技而言,智力与知识成为重要因素。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不同,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应是能够熟练掌握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资料、以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不仅掌握传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融合的综合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与规格,教育系统必须以此为引导,迅速更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夯实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

高新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建基于科学知识,更新迭代非常快,且呈现出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还是职业本科大学,在紧跟高新技术发展的脚步方面,都与企业有着较大差距。高校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等条件也难以满足高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总体上看,高校很难单独承担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事实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一直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然而,由于企业长期被定义为“辅助者”“合作者”,致使校企合作难以达到实质性融合。基于此,应当促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而非协助者,驱动其深度参与甚至主导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明确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同时提出了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具体措施。相关政策已经为优化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成为办学主体的进程并不顺利。要夯实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就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人翁角色,不折不扣地兑现政策承诺的优惠措施,并努力推动企业与高校形成命运共同体;还可对照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标准,增加新兴产业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数量。

强化面向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专业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新型储能、类脑智能、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则是未来产业的代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面向这些产业及时开展专业建设。

实际上,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已经有意识地指向新兴产业。2021年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就突出了面向数字化技术的原则,优化和加强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相关专业的设置。2024年3月19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将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当前,面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应当进一步强化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建设,并贯彻三条原则:其一,站稳专业建设的立足点。传统理念认为,大学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这一观点具有强大影响力。作为新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容易落入“学科核心”的窠臼。其实,学科与专业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专业指向产业或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而学科指向学术知识的生产与传承,并不直接关联实际工作。从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科是宽广的基础,专业才是直接的需要,因此,切忌强调学科建设而忽视专业建设。其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迅速的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尚未成熟定型的产业。指向这些产业的专业建设应大胆开拓,勇于探索,不能期望条件完备之后一蹴而就。其三,积极运用高新科技,尤其是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专业进行提质改造。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