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4年第7期(总第50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4年7月
【高层动向】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2.怀进鹏: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重要部署
【院校动态】
1.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化赋能职教发展 高质量打造“数字工职”
2.“职教出海”:河南这所高职院校把产业学院建到了泰国
【专家观点】
李钰靖:转变观念 拥抱新时代职业教育
【高层动向】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 信息来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四条提到,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1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
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
(15)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
2.怀进鹏: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重要部署
(信息来源: 中青报客户端)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中共中央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
他从三方面加以介绍,分别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怀进鹏介绍,《决定》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怀进鹏介绍,《决定》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同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院校动态】
1.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数字化赋能职教发展 高质量打造“数字工职”
2024-07-15 来源:光明日报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成立5年的市属工科高职院校,在国家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主动适应数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打造“工科黄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打造“数字工职”的目标,以全员参与、全过程推进、全要素体现的“三全”格局推进数字化转型,为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引发展。学院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成立书记、院长双组长领导小组,将智慧校园建设列为学院最重要的7项“项目负责制”工作之一,调研走访高校和企业100余次,开展30余次专家论证答辩,制定学院《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围绕信息化“管理、服务、赋能”这一主线,学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引领学院教育数字化建设向科学化、精细化、协同化、智慧化方向阔步迈进。目前,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已成为学院除基建项目外,所有项目中论证最充分、持续时间最长、投资最大、专家支持资源最雄厚的项目。
软硬并举,智慧校园提质效。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内涵建设,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其中社会资金占近50%),在办学治校中坚持“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以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为支撑,为学院提供全局式数据展示、统计分析和决策辅助。学院持续夯实硬件基础设施,银校合作共建绿色低碳集约型“云数据中心”、校企共建“GPON全光有线网+WIFI6无线网”等,打造教育新基建。同时,学院持续优化提升信息化服务,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建成“青我办”网上办事大厅,对接业务信息系统26个,新建92个业务流程,进一步践行“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智慧服务理念。在全院努力下,学院成功获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深耕教研,数智教育巧育人。学院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全方位驱动提升育人实效。积极选取信息工程学院作为试点二级学院,推进“专业+数字”改造升级;立项15项数字化转型研究专项课题,努力破解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设超星泛雅、智慧树等在线课程平台,面向全院师生开放在线课程500余门,将产业前沿和企业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引入教学环节,真正实现学院教育过程精准对位职业岗位的个性化学习目标;着力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先后建设200余间多媒体教室、30余间云桌面机房、80套电子班牌,建成物联网系统集成实训室、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训室、5G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平台,实现实训教学指标化管理和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
真抓实干,多方合作求突破。自2023年起,学院先后考察了华为、腾讯、浪潮、用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和高校,明确了坚持数字引领、信息赋能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确定数字化背景下专业论证和调整的意向,并与上述高校、企业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及现状、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共同探索职业教育与工业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新方向,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目前,学院已与200余家政校企行通过共建专业、共建实训室、定向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学院分别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青软集团、龙芯中科等共建了华为5G+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基地、昇腾人工智能实训室、优选级华为 ICT 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学院、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极大推动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2024年5月,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召开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大会,邀请政校企行各界代表齐聚一堂,进一步助推学院数字化建设转型提质。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将牢牢抓住“工科黄埔”“数字工职”两个抓手,乘“数”而上,赋“智”前行,持续构建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提高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教科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全院师生数字化素养,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高水平的教育数字化驱动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青岛产业发展,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2.“职教出海”:河南这所高职院校把产业学院建到了泰国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6月28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比亚迪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在泰国东方技术学院揭牌。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姚勇代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泰国东方技术学院签署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比亚迪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共建协议并揭牌。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赵鹏喜、副院长束炳昊、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华参加仪式。
姚勇在致辞中对泰国东方技术学院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表示感谢。他指出,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的成功建立,是学校在落实落细怀进鹏部长莅临学校调研指示精神下全力推进随企出海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多年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秉承“以人为本、德技双修”的育人理念,积极服务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制造端、市场端、售后端大量的现场工程师人才需求。此次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培养泰国急需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泰国东方技术学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三方互为桥梁,立足优势“三桥合一”“三船出海”,不断深化合作内涵,着眼企业需求共同培养符合两国职业技术标准及比亚迪用人标准的高技术人才,将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新航程上笃定前行、行稳致远,不断为中泰两国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泰国东方技术学院Prasert Klinchoo校长对姚勇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的成立是三方一直以来友好合作的丰硕成果,更是进一步深度合作的开始,希望三方在产业学院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定期派遣专家团队互访,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促进教育、技术和文化的多元交流。
比亚迪人力资源处副总经理荀猛向两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表示真诚的祝贺。荀猛强调,作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第一个共建产业学院,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的揭牌无疑成功为下个月比亚迪罗勇工业园区全球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拉开序幕。三方依托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携手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高素质本土化人才培养,不断输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比亚迪在柬埔寨、越南、匈牙利等国家的全球发展战略布局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随后,与会领导共同签署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比亚迪泰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共建协议,并为产业学院揭牌。期间三方就推进落实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师生研修、学历提升、合作办学、“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等合作事项进行了深入交流。
当天下午,姚勇一行在荀猛的陪同下参观了比亚迪泰国罗勇工业园区,实地走访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件生产现场,与罗勇工厂新能源汽车电气、工艺、测试等现场工程师进行交流,为后续产业学院输送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专家观点】
李钰靖:转变观念 拥抱新时代职业教育
(2024-07-18大河网 )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短缺、招工和就业双重承压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代表了人力资本需求的根本方向,也是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前提,为经济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我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短缺、招工和就业双重承压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代表了人力资本需求的根本方向,也是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要前提,为经济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然而,尽管国家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到特别重要的战略高度,并给予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但社会大众的认同和响应却并不理想。提高认知、转变观念,提升大众群体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感和认可度成为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局的重要突破口。
聚焦问题:教育失配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教育的出口。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于2019年首次突破5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2023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60.2%,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158万人,规模和增量再创历史新高。如何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是这千万数据背后最大的民生关切。近几年,尽管部分企业受疫情以及经济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缩招情况,但伴随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在稳岗位、保就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下,扩招企业仍占据明显优势,就业岗位整体扩充了。然而,就业市场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严峻的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等问题。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但高技能人才仅6000万人,占比30%左右,与日本40%、德国50%的高级技术工人占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口还在持续扩大。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劳动力供给源头分析,都指向教育失配。这种失配主要表现为教育学历与职业岗位之间纵向失配以及专业学位和职业岗位之间的横向失配,进而造成就业市场高学历对低学历的挤出效应、教育不当、就业内卷等问题。
观念掣肘:固步在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势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对群体价值观的形塑和代际传承具有深远影响。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追求“圣贤”理想人格以实现经国济世的宏伟抱负,“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价值观念明确指出从政、为官才是最有效的实现路径,“士农工商”的职业排位被赋予隐形的尊卑有序的社会地位。这种在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经过代际相传,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留存在后代的心灵底层,并形成稳固的价值认同。即便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印记在大众群体的教育观和就业观中依旧清晰可见、潜移默化,具体表现为重视科学、轻视技术,重视知识文凭、轻视技术技能,甚至以单一维度的“科学”覆盖“科技”所蕴含的二维概念。因此,尽管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收入待遇、社会地位也持续优化提高,但职业教育仍然无法成为社会大众的教育首选。中招、高招大军依旧执着于奋战普通教育的独木桥,职普融通改革中职业教育频繁陷入生源单向流失或者毕业生转行就业的窘境。尽管大众的教育选择基于某种理性认知,但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固步于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势之中的选择惯性,这使人们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变革以及可期的未来视而不见、不为所动。
提高认知:走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广阔世界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以及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让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革,彻底摆脱普通教育衍生品或附属品的羁绊,迈向更广阔、大有可为的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三多”特征:“多种层次”强调职业教育结构的梯度性或层级性,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校,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不断突破现有格局、向更高层次发展;“多种形式”强调职业教育育人方式、管理模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丰富性,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样化成才畅通渠道;“多元办学”强调办学和培养主体的多元化,聚焦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行业企业社会深度参与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展望未来,普职协调、职普融通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持续向中高端转变,技能水平既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也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特征。尝试以开放的心态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新时代职业教育,便会获得全新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转变观念:以新观念引领社会大众的教育选择
当前,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加凸显,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人才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方向。社会大众要尝试克服直觉本能,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发展的眼光谋划教育和就业问题。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最终都指向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内涵既包括观念和身份,也涵盖智力和能力,衡量社会化效能的标准是个体能够获得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个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并不是排他性的竞争关系,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而是互为补充,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其互补关系更加明确。二是转变人才观念。知识和技能是界定人才的两个基本维度,数智时代极大加快了知识和技能的更迭速度,并降低了它们的确定性,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精进中才能保持人才的相对优势。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人才逐渐呈现多元形态,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并且把根扎得足够深,就能在某个细分领域获得成就、获得尊重,就能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三是转变就业观念。从就业市场发展趋势来看,由于产业形态和职业类型趋于多元化,就业选择也更加丰富、渠道更加灵活。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保障制度持续完善,现代社会对各类从业人员的接纳、理解和尊重程度都大幅改善,就业保障也更加全面。社会大众要及时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把择业重点放在谋定方向上,坚持从基层岗位做起,以大格局大思路谋定长远发展。
(作者:李钰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