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4年第8期
日期: 2024-08-30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4年第8期(总第51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4年8月

【高层动向】

1.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事

2.怀进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院校动态】

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打好全面育人组合拳

2.“优”向“新”而行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

【专家观点】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有超前思维

【高层动向】

1.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事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年中推进会部署安排,7月30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在福建晋江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作报告。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李兴湖致辞,天津市政府副市长张玲、山东省政府副省长邓云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参加现场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主持。

现场会期间,天津、重庆、广西代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省份,中国中车、中国铝业代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州、晋江代表市域产教联合体,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代表“五金”建设单位,福建盼盼集团代表晋江民营企业,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现场会前,全体参会代表赴晋江经验馆、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安踏(中国)有限公司、福建盼盼集团学习调研。

吴岩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地方产业发展现实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普融通,提高办学质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吴岩认为,职业教育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源源不断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基础教育是基点,高等教育是龙头,职业教育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是教育中间的“腰”。只有职业教育的“铜腰”、脊梁真正挺起来、立起来,教育强国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自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教育部指导建设8个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增强。

吴岩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事,即“一二三四五”。

“一”,就是“一体”。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要压实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优化组织方式,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二”,就是“两翼”。在节点性城市或具有重要产业位置的县主动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从“块”上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聚焦14条国家重点产业链及重要主导产业,有序建设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条”上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三”,就是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建设一批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引导职业学校由原来的“基础好、条件好”转向“服务好、支撑好”,重点做好服务地方产业、区域战略、一体两翼、高品质民生、边境职业教育、职教出海等方面的工作。第二件大事是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研制“职教出海”标准规范,研究职业教育服务大国外交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布局体系,分类分层打造高质量品牌项目。第三件大事是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颁布世界职业教育大奖,组建世界职业教育联盟,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览,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努力打造成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公共产品,把中国职业教育的感召力、塑造力、影响力树起来。

“四”,就是“四链”,即“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在纵向上要实现“四链”的内部融通,把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融通,把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融通,打通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100的应用创新之间的有机衔接。在横向上“四链”之间要相互打通,教育链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产业链为人才提供应用场景,人才链作为纽带链接教育与产业,创新链推动整个系统持续进化。

“五”,就是“五金”。按照“国家急需、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原则,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推动知识图谱向能力图谱的全面转化、传统知识传授到综合技能培养的彻底转向,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

最后,吴岩要求,要牢固树立“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的责任要求,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怀进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信息来源: 《 人民日报 》2024年08月21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出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动力,有效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要深刻把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之举。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推动教育自身进入教育强国建设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广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新形势新要求,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高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面对新的国家战略需求,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能力,切实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量”的问题总体解决,“质”的问题变得突出。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区域结构分化,亟须加快对教育体系和布局的调整。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社会生育意愿的提升和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人才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完善。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中小学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广大师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积极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大活动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强。完善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总体要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坚持“健康第一”理念,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上升,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取得重要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建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机制,2023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1%。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取得明显进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建立县域高中倾斜支持机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2%。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体系,我国学生年资助人次达到1.6亿,全面实现应助尽助。健全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有组织人才培养和科研,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启动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机制,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良好教育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共识广泛形成,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9个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教育法治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供需错位等问题亟待解决,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还需要进一步破除,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还任重道远。

扎实抓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举措落实

《决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同时,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举措。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思政课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短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强教必先强师,着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要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国家战略实施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和水平。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学生在一线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要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加快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推进数字化教育,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院校动态】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打好全面育人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4-08-09)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学校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坚持以生为本,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构建全方位、一体化育人体系,打好组合拳,合力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大力提高育人水平。

开展“实践育人”,提高学生职业和实践能力。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建成了“多功能、开放式、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打造“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紧密结合,搭建志愿者支教平台,每年选派志愿者到安徽、苏北等贫困地区支教,积极挖掘“身边的人和事”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树立学生身边典型,讲好“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故事”“青青奉献故事”。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推进打造实践育人品牌,学校管理学院大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红点“义”支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

开展“创新育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积极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在太湖和中桥两个校区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及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全真”的校内平台。同时连续多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节活动,文化节以开展广泛多样的校园创新创业活动为基础,举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训学堂”报告会、“母校有约”校友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较好的保持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常态化、持久化发展。学校成立实体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能力提升,引导全人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了融通识课程、隐性课程、专题教育、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五位一体”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心理育人”,提高学生健康素养。学校实施“菜单式”心理育人服务模式,通过心理咨询、成长辅导、心理服务体验、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危机预警、心理活动熏陶等途径,全方位、多层次下沉基层提供心理服务,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阳光心态。建设“院—系—班—宿舍”四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通24小时热线,邀请心理咨询师、高年级学长、思政课教师等专兼职工作队伍进驻学校心理辅导站,开展课程答疑、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织密心理健康“安全网”。实施“三个针对”,着力打造针对心理健康课及咨询辅导教师,制定专业能力提升需求菜单;针对一线教育管理人员,制定心理学专业知识需求菜单;针对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为主的朋辈辅导员,制定心理朋辈辅导技巧菜单,有效提升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识别、干预能力和水平。

开展“文化育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校构建了“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和网络学习教育为“两翼”,通过融合区域文化精髓,探寻吴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契合点,把东林精神、民族工商业爱国主义情怀、创业精神等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环境。学校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每年开设近百门次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和“星期二讲堂”,着力实施文化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文化艺术、学术创新等活动。学校还实施学生工作“一院一品”精品项目培育计划,按照“结合专业学习、融入思政教育、培养人格能力”的总体思路,开展品位高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覆盖全面的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努力将文化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优”向“新”而行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3日)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云计算产业蓬勃发展,在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但由于产教融合不深,人才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未能精准对接。

“以优质为目标,以创新为路径”设计开发京津冀地区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团队以产业链岗位需求为主线、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理论依据,开发了基于产业链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缓解了人才培养数量、结构、质量与区域产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开展多方合作,机制协同创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精准对接产业对云计算技术人才的需求,基于专业领域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开展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政校企行”建立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市场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运维类、开发类、数据类、人工智能类4类职业类型及对应的9类岗位群,协同创新专业群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产业链的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包含云计算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四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及一体化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做大产业链人才培养规模。同时,依托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落实校企“双课堂、双导师、双考核、双证书、双资源、双创新”和校企“共同开展专业设置研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制定人才能力标准”的“六双、六共”人才培养关键点。

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应用创新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深入和全面地调研产业链中各个产业、岗位的相关性、交叉性、迁移性等,在“能力本位”的理论基础上,对传统的“能力本位”进行改进,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采用统计学相关研究方法和算法,实现对市场用人需求数据进行自动统计和分析,这对原有的基于开发人员经验的方法(如DACUM等)进行了补充,通过聚类分析生成岗位群能力需求清单,并由此开发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报告,按照“职业能力—学习目标—专业课程”设计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基于产业链、岗位群、任务链的一体化的“1+N+M”课程体系和模块化课程。

依托真实项目,学习情境创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照“项目贯穿、柔性实施”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个性化培养、柔性化教学”的分层人才培养路径开展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针对生源多元化、学生个性差异和职业发展方向,设计开发“工作室:双选双导、项目驱动”人才培养策略。成立了“云计算运维工作室”“软件测试工作室”“大数据应用工作室”“人工智能应用工作室”等,依托专业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参与不同的工作室,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工作室项目的不同需求,在信息库中精准匹配“双导师”,其中学校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理论支持,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指导和行业对接,“双导师”联合指导,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践行产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照“计划、执行、反馈、改进”有序循环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阶梯式螺旋上升。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监控、改进、调整、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育人的质量和水平,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5年,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21至2023年连续3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5.3%。同时云计算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94%,高于学校就业满意度平均值90%。2021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软件测试等项目一等奖6项,30余名学生获得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专业技术能力卓越,他们在工作岗位中展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有效缓解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数量、结构、质量与区域产业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专家观点】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有超前思维

(信息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网)

今年5月,在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部区会商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推进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无论“办学能力高水平”,还是“产教融合高质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支撑。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每年暑假都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一起,研讨、修订新学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办学能力向“高水平”、产教融合朝“高质量”方向发展。

参加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的人员,有校外专家、教学名师、名企领导、毕业生代表,他们对产业发展预测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高的水平。专家们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引进与培养、技术创新与服务、学生毕业与就业等方面常常体现一定的前瞻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条分缕析、把脉支招,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线路图”、教师专业人才培养的“说明书”。

以超前思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有战略眼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也都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编写人员能以战略眼光审视全局,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对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市场可能发生的情况或职业教育可能的发展走向预先做出分析、判断和推测。要正视我们在专业设置、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及校企结合、校地结合上还不到位的情况;要看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来不及等待的“未来”逐步来到眼前,这需要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超越现状,跳出常规,系统研判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挑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超前思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跳出职教看职教。要聚焦“四定一建”:定向在产业,定性在专业,定位在课程,定格在实践,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需求,还要有超前眼光和开阔视野。超前思维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方向偏离,避免耗尽精力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要从地方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出发,以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来谋划人才培养方案。要关注地方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善于发现适合本地区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产业和新行业,通过拓宽行业视野来拓宽人才培养视野,不断拓展和深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以超前思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是在专业走向的调整。专业是高职院校与产业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地方政府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实施宏观人才供给调控的主要依据。通过超前思维,对专业方向进行微调,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提升高职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以超前思维实施专业方向的合理微调,还要掌握人才需求的事实资料,资料越多越丰富越真实、超前思维就越准确。此外,超前思维只能指出专业微调的“必要性”,至于如何微调,还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建设规律,并需要相应的课程来支撑。  

以超前思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核心做好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引入行业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符。鼓励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和融合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具备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强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实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修订中,要审视课程育人应具备的条件,在专业认识上从教书向育人转变,在专业场域上从课堂向课程转变,在教学逻辑上从关注每节课向关注全课程转变。

以超前思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初心在于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注重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教师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将所学知识条件化、情境化、结构化,强化促进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诚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超前思维毕竟是一种预测,是一种对未来的估计。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思路,使之更加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把课程体系与专业走向、教材建设放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创建专业、课程、教材“三位一体”的制度环境,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要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重视课程建设成效评价,促使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高度吻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多要管用3年,其超前思维必须以地方产业规划为依据,从学校客观实际出发。同时,也注意收集往届毕业生反馈信息、走访用人单位了解情况,分析人才培养实施的结果,总结过去,指导未来。把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抓细抓实抓到位,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作者:孙兴洋,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全国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理事长)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