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4年第10期(总第53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4年10月
【高层动向】
1.教育部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
2.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实现高质量发展
【院校动态】
1.数字化手段 “双师型”路径 模块化培养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威海职业学院:建设创新团队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专家观点】
新质生产力已成中国经济核心引擎
【高层动向】
1.教育部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
(来源:教育部 发布日期:2024-10-25)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在福建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总结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工作进展,交流经验做法,持续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会议并讲话。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大中小学教材委员会主任张彦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是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会议强调,各地各校要把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作为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同配合,完善制度机制,进一步明确“进什么”、“怎么进”、“如何教”等关键问题,持续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福建省教育厅、复旦大学、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教育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二中学、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作会议经验交流。与会人员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成果展,现场观看了三堂微课展示,并到福州、宁德等地进行了现场学习。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社科院等部门相关司局(单位)负责同志,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负责同志,福建省部分地市负责同志以及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2.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日期:2024-10-28)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产业工人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等重要举措,不仅彰显出党和政府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我国广大产业工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产业工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我们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无疑承载着重要使命。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近2500所技工院校20多年来累计培养了近3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教育为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事实证明,职业教育只有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凝聚合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需要瞄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方向,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衔接。譬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当前新兴领域有着广阔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我们的职业教育紧跟产业风向,调整课程设置,增设新兴专业,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要优化资源配置。要通过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推动职普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同时,还要广泛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更要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通过加强财政支持和校企联合合作,不断拓展职业院校经费来源,为职业教育输血。此外,还要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拓展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不断破除技能人才在落户、职称晋升、岗位转换等方面的限制,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人才是我国产业发展升级的第一资源。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筑牢人才根基,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广大职业院校、企业和各地各部门要协同推进,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持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院校动态】
1.数字化手段 “双师型”路径 模块化培养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9日03版)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以装配式建筑施工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完善机制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建造产业学院。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多渠道培养教师素养、提升教师能力。面向数字建造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重构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打造高水平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聚焦数字教育手段:搭建“一院一库”数字资源平台
团队聚焦增强现实、混合现实、虚拟现实、虚拟仿真、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建筑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校企共建数字建造产业学院、开发数字教学资源,搭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一)依托虚拟仿真基地,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发挥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群优势,紧跟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校企共建建筑技术虚拟仿真产教融合开放实训基地,培养掌握虚拟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建筑CAD技术、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操作与维护技术的教师。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数字建造产业学院,对接数字建造人才培养,推动破解建筑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
(二)校企行共建资源库,搭建数字资源平台
校企行共建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群自治区级教学资源库。校校、校企多方通过共同拍摄课程视频、制作课程动画、开设微课、开发虚拟仿真素材资源和课程题库、收集工程案例等,共完成“装配式构件生产与制作”等12门课程资源建设。“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获评国家级别、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为专业群教师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素材,搭建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供教学使用,有效提升了团队教师的数字化素养。
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搭建“四驱五培”教师成长平台
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团队管理,重视教师能力培养,搭建教师发展成长平台。
(一)牵头成立职教集团,提供教师发展平台
学校牵头成立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和艺术专业教育集团,积极参加国家数字建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活动,成为全国职业学校教师创新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及全国职业学校教师创新发展联盟土木建筑领域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充分发挥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土木建筑共同体桥梁纽带作用,完善“名师导、专家帮、项目促、大赛练”的“四驱联动”机制,为创新团队教师发展提供平台,推动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辐射带动区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发展。
(二)优化教师培养路径,实现教师能力提升
团队成员开展SWOT分析,明确自身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制定合理有效的团队战略规划和“一师一案”个人发展规划,实施“‘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大师—领军人才”的“五培”路径,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教改能力、数智化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自治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校级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模块进阶培养人才:探索模块教学,提升技能水平
深入建筑类企业调研,了解装配式建筑施工岗位群需求和用人标准,明晰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重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探索重构课程模块,创新模块教学模式
调研装配式建筑施工岗位群需求,校企双方探讨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标准、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及行业企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融入课程教学。把课堂搬进企业里、建在岗位上,将课堂与实习实训有机结合,将课程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将专业与建筑产业有效对接,助力学生成长,重构课程体系。
(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同修订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装配式建筑施工、装配式构件生产制作两个培养方向,对接施工、生产制作、质量检验三类工作岗位,通过认知、模拟、实践、实战,进阶培养学生具备建筑施工、测量、装配式构件生产、质量检验、数字建模五大方面的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装配式建筑施工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校企、校际“螯合结构”装配式建筑“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质量发展。
2.威海职业学院:建设创新团队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2日06版)
威海职业学院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以“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为宗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以教师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了校企、校际协同体的平台建设和协同机制,全面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建设水平,成功立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国家首批新时代职业教育名师培养对象1人,省级技术技能大师、省级教学名师等名师7人次。
促进协同建设 树立团队范式
学校制定团队运行机制,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施“核心层—建设层—辐射层”三级运行管理架构。“核心层”以领军教师和知名企业导师顶层谋划、制定目标、统筹资源、协调工作;“建设层”以骨干教师和企业导师遵循“课程群组”的思维一体化设计各类建设任务;“辐射层”以团队带动更多团队,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明底线、知要求、树榜样”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技双修的工匠之师。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现代工匠等组建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师团队,按照模块化教学要求,分工协作进行教学组织。通过联合实施“专业共建、课程共授、教材共编、师资共用、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的协同运行机制,构建了“师德引领、内外结合、三个平台、四维七能、五层递进”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以师德建设“一个中心”为引领,按照“教师内驱动力—外部支撑”的“内外结合”成长激励,以教师发展中心、校内外实践基地、高技术平台为“三个培养平台”。团队建设范式及改革举措被国家教育部门等选为典型案例13项。团队建设成果通过国家会议、省培项目、工作坊等形式进行推广交流,获多家主流媒体报道40余次,引领校校共学、共研、共竞,带动本校及兄弟院校的国家、省级、校级教学创新团队的梯次培养。
提升“双师”素养 加强产教融合
学校牵头成立全国装配式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资源库共建联盟,同时与共同体院校、龙头企业共建国家教育部门土建施工类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智慧建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省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等平台,校企联合实施师资培养。通过创新“真岗实做”教师培养途径,打通“师傅+专家”发展通道,组建校内外专家智库,开展师德师风、课程思政、课程开发及实施、新形态教材开发等专项培训及研究实践,提升教师教学改革及研究能力。依托校外教师实践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展企业“顶岗+项目”实战,切实提升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依托校企共建的高技术研发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工程咨询创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面向企业、本科及中高职院校,承担装配式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任务及国家、省技能竞赛服务,提升教师技术服务能力。现已建设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平台2个,省级高等学校装配式建筑新技术研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平台4个。
开发职教标准 引领服务创新
团队以学习者为中心,建设国家在线精品课、国家规划教材、一流专业资源库,引领数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获全国教材建设奖。牵头开发职教及职业标准,作为专家组组长单位牵头开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规程及赛题,参与制定专业简介及教学标准,设计国家职业技能认定题库及国家职业标准,并实现中国职业标准出海。积极服务行业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搭建国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虚拟仿真中心等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和省级新技术研发中心等产出高效的创新服务平台,开展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乡村振兴等特色技术服务。团队立项以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建设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5篇,开发国家、省部级行业标准及工法12项。
学校团队创新了“四方联动、四融互通、分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四新融入、岗课赛证融通”“四层”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双元”“五维”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实境实战育人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未来将继续推动中国建筑新技术“走出去”,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专家观点】
新质生产力已成中国经济核心引擎
(作者:盘和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2024-10-23)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数据,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4.8%,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向好因素正在累积。这些向好因素包含多个方面:
首先,从生产端看,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8月加快0.9个百分点,说明工业正在复苏。其次,从需求端看,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2%,比8月加快1.1个百分点,说明内需正在止跌回稳。再者,从市场预期看,9月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49.8%,比8月上升0.7个百分点,市场信心正在修复。最后,从政策面看,9月底货币、财政政策齐发力,进入10月后,这些利好政策已经让股市和楼市行情发生显著改观,而股市楼市的复苏势必对中国四季度经济造成深远影响。综上趋势,个人认为四季度的增速将大幅超预期,实现全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获得一个关键因素的助力,那就是新质生产力。从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和总量支撑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第二、三产业的核心驱动力都来自新质生产力。工业方面,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较快,同比增速高达9.1%,其中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3.8%、26.0%、25.4%。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正在推动中国制造升级,具备较高技术壁垒的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工业产值增长的主要驱动引擎。服务业方面,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1.3%,成为服务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的增长主要受益于企业数实融合和数字转型的需求,而数字转型恰恰也是企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企业正在响应号召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技术改造和数字转型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技术改造方面,我国企业对专利研发投入正在攀升,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从数据看,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的创新指数排位又上升了1位,位居第11位。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今年前8个月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0%以上。海量的研发经费投入带来了显著回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便源于这些技术研发投入。
在数字转型方面,我国企业积极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优化供给端和需求端。在供给端,传统企业主动向数字化靠拢,通过数实融合实现降本增效、精益生产和产品改造,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显著提高。例如,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而中国汽车业实现弯道超车靠两样法宝:电动化和智能化,其中电动化是技术改造的成果,而智能化则是数字转型和数实融合的结果。今年,中国车企继续通过智能化扩大影响力,全球竞争力还在不断攀升,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出口为470万辆,较去年同期的371万辆增幅为26.7%,增长了近100万辆之多。
当前的中国经济,质比量更重要。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经济发展也要牢牢地围绕新质生产力。应对长期经济挑战,比如人口结构挑战、经济产业结构挑战、企业竞争挑战等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才是解决中国各类发展问题的核心路径。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政策制定之间并无冲突,比如当前我国拉动内需的政策主要是“两新”政策,即政策支持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其中,设备更新本身就是从供给端激励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支持新旧设备迭代来鼓励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以旧换新也是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如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如智能、高能效家电对旧家电的替代。
总之,政策、企业一起围绕新质生产力集中发力,新质生产力必将为未来中国经济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为中国企业缔造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
(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