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职业教育发展动态 >> 正文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2024年第11期
日期: 2024-11-1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内部交流资料

高职教育发展动态

2024年第11期(总第54期)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2024年11月

【高层动向】

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基本情况

2.教育部部署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


【院校动态】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通过产学贯通、项目串接——产科教一体化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专家观点】

教育适配产业发展,产业助推教育提升

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层动向】

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24-11-14 信息来源: 教育部网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积极谋求更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通过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总体布局,统筹规划、重点推进,我国逐步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教育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

一是我国教育的“朋友圈”逐步扩大。同183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6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有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2亿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是教育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积极谋划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整体布局,与非洲、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未来非洲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重点职教合作项目,区域职教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二是中国教育的吸引力逐渐加强。共有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留学中国”的影响力和品牌度持续提升,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国际人才和知华友华国际人士。稳步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邀请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5年5万”倡议,及邀请法国和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的“3年1万,欧洲翻番”倡议。

在职教领域,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发展。多所职业院校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和项目,涌现出鲁班工坊等一批境外办学品牌。目前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部分职业院校探索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建设职业院校,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是中国教育的贡献度显著提升。持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通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平台,分享我国教育标准、规范和最佳实践,讲好教育发展的中国故事。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积极推动全球数字教育变革与发展。

在职教领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职教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研究;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青少年核心能力提升项目。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中设立职教主题平行会议,推动职教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职教课程,与全球分享中国优质职教数字资源。通过举办此次大会,积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搭建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的职教国际合作平台。

2.教育部部署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

(发布时间:2024-11-13 信息来源: 教育部网站)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进一步提高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水平,丰富建设内涵,确保建设质量。

在总体要求上,《通知》提出,以产业园区为基础,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着力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涵建设,统筹规范现有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序培育建设新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为产教融合新形态、区域发展新机制。

《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内容,要求深化“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五金”建设,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建设。同时,配套出台《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试行)》,设置基础性指标、实质性指标、否定性指标3个一级指标,细分为16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各指标设置观测点。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各在建联合体严格对照建设标准查摆问题,加强规范引导。教育部将依据《通知》及建设标准对市域产教联合体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及动态管理,引导联合体在服务区域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通知》首次提出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纳入部省会商内容,教育部将与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市(县)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进行会商,通过评估、调研、监测等形式,精准分批培育建设新设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通知》公布了第二批共6家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分别为江苏太仓、浙江宁波、浙江义乌、广西南宁、四川宜宾、新疆昌吉。

《通知》要求,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推动地方政府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纳入省市两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范围,推动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市域产教联合体工作;推动市级政府出台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良性发展,能落地、见成效的政策包,明确金融、财政、税费、土地、信用、就业等激励政策的细化措施;推动市级政府、企业、学校安排市域产教联合体专项经费,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重大建设和改革项目。

【院校动态】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11-08)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主动瞄准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围绕建成领军全国、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特色校目标,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持续提升服务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能力,为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坚持产教融合  打造学生多元成长成才的典范

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学校主动对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系统构建以7个专业群为主体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以系统开发职业能力清单为核心,主持研制技术标准,迭代优化教学标准,形成“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集群模式,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教育部装备制造业专业目录修订组组长单位,较好的指导了兄弟院校专业群建设。CCTV1新闻联播报道了学校建设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赋能产业发展的经验。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系统化设计多种成才通道,创新“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主体联合推进,德育与技能、专业与创新教育融合,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双高”建设期间,学生在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国赛一等奖74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技术引领  打造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典范

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建强技术服务平台。学校聚焦智能设计、生产、物流等关键技术领域,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大平台—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依托该平台建有国家产教融合项目和教育强国项目各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和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形成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持续推进CVD金刚石涂层、智物流平台系统等16项关键技术研究,建设期内教师申获省部级以上课题70多项,师生授权专利3000余件。

聚力成果转化应用,建强技改服务中心。学校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导向,持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探索“锡职特色”有组织科研体系建设,围绕技术创新、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职工技术技能提升等难题,坚持四方联合,多方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整合工程技术研究平台、技术转移交易平台等,重点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服务长三角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建设期内,为企业开展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经费达2.65亿元,每年为企业完成近200个技术服务项目,申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十多项。

创建国际品牌  打造服务教育对外开放的典范

统筹做好“引进来”“走出去”。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引进国际优质教学及科技资源、创生具有锡职特色的智造类专业及课程标准、输出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能力,打造“引进·创生·输出”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建设期内学校主持15项专业教学标准、290项课程标准和20项培训标准,被9个国家14所高校或机构认可并采用。

统筹做好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学校以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为主要任务,以校企“组团出海”为主要模式,布局建设一批海外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面打造“留学锡职”精品工程,培养中国企业“走出去”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建设期内,学校以第一名成绩通过首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建有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爱尔兰学院和6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22万余人日,服务46家“走出去”中资企业。



2.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通过产学贯通、项目串接——产科教一体化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12日06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突出的办学优势。作为教育部发布的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之一的“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其《建设指南》指出:项目内容立足校企协同育人,引入企业真实课题和项目,校企共同开发实施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

为此,笔者所在的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积极转化“实体化”产教融合带来的产业资源优势,依托全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和全国智能电器行业产教共同体等国家级建设项目,拓展产教融合深度,打造“三维度一体化”产科教融合平台,支撑项目化人才培养;构建以数字化生产实践项目库为核心的“多元项目串接”教学资源体系,实施“学训创产融合”项目化教学创新实践;推行“以课程为载体”职业素养养成,逐渐成为展现产科教一体化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窗口。

聚焦全过程项目化育人,打造“三维度一体化”产科教融合平台

在学校与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办学基础上,该专业群整合学校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省农机重点实验室和汪卫华院士工作站等多方资源,搭建全过程项目化育人的产科教融合平台,校企共同拆解岗位核心能力,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型,实现以校企全程参与为主线的“培养主体一体化”。专业群选聘产业导师,与校内教师混编成项目导师团队,实施以竞赛项目、技改项目、科研项目等为载体的双导师制,推行“导师+项目+团队”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以多元项目为纽带,课内与课外贯通实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培养,实现培养过程的“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由跟岗基础项目—轮岗实战项目—顶岗综合项目构成的“三段递进、三岗融合”岗位实习弹性组织,确保“岗位实习与项目教学一体化”。

聚焦工程能力递进培养,构建“多元项目串接”教学资源体系

专业群着力将企业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技术的方式深度融合,并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和技术层级,拆解企业航空零部件数字化生产等典型生产实践项目配套生产手册,配套建设虚拟仿真、在线课程、数字教材等面向真实项目的数字化资源,形成一个贴近生产、层次分明、动态增减的数字化生产实践项目库。基于数字化生产实践项目库,专业群拓展赛教融合、新技术生产应用、科研攻关和应用研究等多元项目,开发课程群项目、综合性实训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能持续迭代的产学贯通教学项目,实施以多元项目串接驱动下的能力递进培养。

聚焦产学贯通项目实施,深化“学训创产融合”项目化教学改革

基于产教园生产基地和学校教学基地,对接企业先进制造案例,实施“产学结合”课程群教学组织模式。生产实践项目教学场所在“教学基地、生产基地”之间按需轮换,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成果衔接,推动“封闭课堂”走向“职场化、生产性”教学,缩短学生“专业技能”与产业“岗位技术”之间的距离。将生产实践项目实施过程细化为理论综合、技能训练、虚拟仿真和岗位实操等阶段,通过企业产品的生产任务串联项目实施过程,设计任务下达、方案准备、设计实施、拓展应用等教学环节,生成需求清单、方案清单、图纸/工卡清单和经验清单等前后衔接的阶段性成果。在教学组织上,采用集中训练和分散式研习交错进行的方式,课堂教学“导—学—训—赛—评”五环相扣,教学过程“学、训、创、产”结合,将对标技能竞赛的“训标准”和对标产品需求的“产标准”融入课程考核标准,学生成果从方案到产品逐级进阶。

聚焦职业素养项目化评价,推行“以课程为载体”职业素养养成

将智能制造领域“精益求精”职业素养要求细分为“认知—养成—深化”三个阶段,以工匠人才“画像”为基础,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维度,编制“匠心、匠魂、匠行、匠术”工匠人才培育图谱;开发贯穿6个学期的“劳作素养”课程,编写《工匠精神培育操作手册》;将现代企业岗位的素养要求与课程学习、岗位实践及日常活动相结合,开发贯穿学生学涯的“劳作素养”课程,设置精益管理知识、课程实践素养、寝室内务素养、操行文明素养、文体活动素养、志愿者服务等职业素养项目,分模块量化项目考核细则与标准;开发考核APP,按学期实施信息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学业成绩;建立职业素养量化考核长效机制,有力支撑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建设。

【专家观点】

教育适配产业发展,产业助推教育提升

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12日05版

2023年7月,中国中车牵头成立首个国家级行业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由中国中车集团及58家产业链企业、9所普通高校、38所职业院校,共106家理事单位组成。一年多来,共同体聚焦职业教育“五金”新基建,先行先试、边破边立,探索形成以“同心同向、共创共赢”为价值观,以打基础、提能力、树标杆“三步走”为实施方略,以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随企出海“品字形”工作布局为重点突破的“双同双共、三步一品”行业共同体建设模式,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人才根基。

“同心同向、共创共赢”价值观引导校企合作

推进共同体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同心同向、共创共赢”的价值观——“同心”就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理念,“同向”就是明晰“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方向,“共创”就是构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合作格局,“共赢”就是形成“成果共用、利益共享”激励循环。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引领,强化企业战略需求导向,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驱动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技术协同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年多来,共同体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引导校企成员单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高站位、深化合作。中国中车开放所属企业的国家级、中央企业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设立共同体首批11个思政育人实践教学基地,用心用情讲好“红色中车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和高铁工匠精神,充分展示中车人百余年来红色基因传承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乃至整个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开放6000余名集团级专家和大国工匠人才库,组织首批400余名专家参与院校教学、兼任产业教授,为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院校师资能力、培养输出高质量毕业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依托所属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世界技能大赛实训基地,以“火车头”计划为载体,组织职业院校教师到中车生产一线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企业实践,提升优秀教师赋能企业、反哺职教的能力。开放32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和18个海外研发中心,全力支持共同体内企业和院校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协同攻关,联合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高速磁浮等领域前瞻性研究合作,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应用性研究合作,促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三步走”方略建立行业共同体运行“六大机制”

“第一年打基础、建机制,第二年强功能、出成果,第三年促创新、树标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按照“三步走”实施方略,扎实有序推进工作。成立一年多来,重点建立“组织领导、日常推进、分工落实、调研交流、制度保障、信息平台”六大机制。

成立中国中车集团推进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副书记、董事王铵同志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工作组组长,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协调成员单位。成立工作组办公室,承担共同体秘书处日常工作,集团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形成了共同体建设日常推进机制。在常务理事会秘书处下设综合管理、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交流5个职能部门,分别由有关院校和企业成员单位牵头负责,形成了共同体建设分工落实机制。

秘书处充分发挥对中车所属企业的纵向推动作用和对校企成员单位的横向协调作用,上门了解需求、促进对接,一年内走访了大部分校企成员单位,形成共同体建设调研交流机制。制定了共同体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职业教育随企出海、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10项制度指引,形成共同体建设制度保障机制。开发建设共同体信息服务平台,为校企合作画像,汇聚人才、课程、实训等资源,强化各类合作项目信息化管理、可视化呈现,重点任务在线跟踪、督促落实,形成共同体建设信息平台机制。

“品字形”工作布局打造行业共同体标杆示范

共同体提出,课程教材联合开发、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和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是当前重点推进的“品字形”三大工作。要以“品字形”工作布局突破为重点,努力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标杆示范。

在联合开发教材方面,组建10个校企团队,联合开发行业11门一流核心课程和4门实践项目课程。建立健全课程联合开发激励保障机制,明确企业人员参与教材开发的成果等同学术著作,作为申评专家人才和职称的资格条件,与院校同等标准依法依规领取稿酬,企业和院校共享著作版权。

在共建实训基地方面,发挥大连、株洲、常州、唐山、青岛等中车产业地区集聚优势,聚合重点地区院校优势,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综合性轨道交通装备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性实习实训基地。中车向共同体院校开放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线和21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接4000余名院校学生到生产现场实训实习;与院校合作开发最新的整车教学实训装备10余套,有力提升了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能力。

在推动教随产出方面,聚焦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和海外本地化轨道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挥院校教学优势和中车所属企业海外项目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教随产出、校企同行。推动中车株机公司与大连交通大学、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车浦镇公司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墨西哥地铁等项目开展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储备合作。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马来西亚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墨西哥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等共建“高铁工坊”,探索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新机制新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车株机公司联合编写马来西亚马东铁路相关技术标准、运维规程、管理制度,助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和标准“走出去”。配套中老铁路,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参建的“援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带一路”标志性示范工程、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今年实现了第一批招生,招生数量和质量比肩老挝一流大学。截至目前,共同体院校已累计为中车海外项目开展线上线下超过6000人天的技能培训,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培养本地化员工4300余名。

中车将持续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建立健全共同体更加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压茬推进“三步走”实施方略,高效推动教育适配产业发展、产业助推教育提升、校企协同培养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开创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局面。

(作者:程冬然,系中国中车人力资源部部长)



版权所有: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